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衙前圍村發現明清城牆更樓

2018-06-08
■在衙前圍村的東北角與西南角均發現了不同保存程度的圍牆和圍斗的石製地基。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在衙前圍村的東北角與西南角均發現了不同保存程度的圍牆和圍斗的石製地基。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

古蹟辦「加時」擴考古範圍 擱置重建工程等報告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岑志剛) 市區重建局衙前圍村重建項目發現城牆及更樓遺址,可追溯至明清時期。市建局表示,古物古蹟辦事處已給予更多發掘時間,擴大考古及發掘範圍,待考古專家年底提交報告,再研究保育方案,強調在政府部門同意之前,不會進行任何發展工程,未知對項目的設計與時間表有多大影響。

衙前圍村有逾600年歷史,是香港市區最後一條圍村。市建局於2016年完成衙前圍村重建項目的所有收購、安置及補償工作,並於同年3月至10月期間展開考古發掘工作,尋找地下的文物遺存,包括圍斗及圍牆、護城河和住屋及文化聚落的證據。初步結果顯示,在圍村的東北角與西南角均發現了不同保存程度的圍牆和圍斗的石製地基,估計最早建築時期為明清兩代。

部分遺跡保存情況參差

市建局規劃及設計總經理黃知文昨日表示,根據歷史記載,圍村四角均建有更樓,專家在位於西南角的T9探方(見圖)發掘出4.5乘4.5米的更樓佈局,規模較小但較完整,亦包括部分圍牆的遺跡,估計基石最早於明朝至清朝中期建造,磚層是17世紀遷海令完結後,經晚清時期的復修或保養而成。

位於東北角的T1探方,則發掘出更樓及圍牆地基的部分遺跡,保存情況參差,相信經過不同程度破損,甚至曾被移除,考古專家估計可追溯至清代。

至於東南角T3探方,專家暫時未能發掘更樓地基結構,估計已受植物根部和現代建築干擾或損壞。

考官專家亦在東面T2探方嘗試挖掘圍村的護城河遺跡,在向下挖掘2.65米後,只找到明清時期的瓷磚和陶器碎片,未能找到護城河底部,由於地下水湧入,需停止挖掘。

至於圍村中部的探方,考古專家指出,大多發現是現代房屋的地基,明清時期聚落的證據較少,但部分探方發現柱孔和明末至清朝初的石塊路面。

考古發掘範圍面積擴4倍

市建局執行董事(商務)馬昭智表示,由於只有T1及T9兩處發掘出明清年代遺址,其他探方沒有重要發現,專家與古蹟辦商討後,獲給予更多發掘時間擴大考古及發掘範圍,總面積約390平方米,為原先11個探方面積總和的4倍。

他續說,T2探方有地下水進入,如挖掘太深或會倒塌,需進行防護工程,市建局未來會尋求屋宇署批准在該處設立閘板,阻擋地下水進入,以便挖掘至離地面5米位置,尋找護城河的河床。

馬昭智表示,考古工作仍未完成,預計今年底向古蹟辦提交報告。他強調,保育方案未有定案,承諾在保育方案得到政府同意之前,不會進行任何建築發展工程,亦不會拆卸任何結構。

被問到對項目設計和時間表有多大影響時,他指市建局暫時未有衡量,需視乎報告是否有重大發現,再決定如何修改建築設計。

衙前圍村重建項目於2007年10月展開重建,計劃興建750個私人住宅單位,原先預計2023至2024年落成。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