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華人社會,一般人的姓名多是三四字,有的人還會給自己起洋名,跟國際接軌。古人的稱呼,卻複雜得多了,除了姓、名,還有表字、號等。
姓起於女系 氏起於男系
中國古代的姓氏,乃表明個人所出之家族符號,多以遠祖食邑的地名表明之。遠古時,姓本起於女系,氏起於男系,其後社會漸以男子為主體,故姓亦改從男系,氏則有時反為表女子家族之用。因此上古八大姓中,「姬」、「姒」、「媯」、「姚」、「姜」和「嬴」等字都以「女」為部首。
後來,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家族的分支散居各處,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取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如古人卞和是卞姓,和氏,故楚文王把他發現的玉石名為「和氏璧」。古時貴族才有姓,平民僅有名。戰國以後,貴族沒落,平民地位上升,平民都有姓,所以「百姓」成為民眾的通稱。秦漢後,姓、氏更是合而為一,直至今天。
長輩稱其名 交往稱其字
至於「名」和「字」,本是兩碼子事。古時,嬰兒出生3個月後,由父親取名。取名的規範還有「五法六忌」,一絲不苟。「字」即表字,即在本名之外,另取一個與本名有所關聯的名字。
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只供長輩恩師和自稱,自稱其名表示謙遜,而字則是在社會上與人交往時彼此稱呼的。不少歷史人物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這種現象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今天大家都知道孟浩然,很少人知道孟浩了。
字與名通常有關連,如杜甫字「子美」,「甫」為古代男子美稱;王維字「摩詰」,為欣賞佛教人物維摩詰而名。另外,亦有將「伯」、「孟」、「仲」、「叔」、「季」加於字中,以示家中排行,如孫堅四子︰孫策字伯符,孫權字仲謀,孫翊字叔弼,孫匡字季佐。表字的傳統在20世紀逐漸式微,現在已很少人會在成年後取表字了。
自己取外號 觀諡知生平
號,即是別名,古時又有自號、尊號、諡號、廟號、年號之分,本文只略談自號和諡號。自號乃自取的外號,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他在《五柳先生傳》中有解釋︰「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另一例子是歐陽修自號「六一居士」,他也在《六一居士傳》中加以說明︰「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
至於諡號,則是後人依死者生前的事跡所給予的稱號。《說文解字》︰「諡,行之跡也。」《禮記.樂記》載︰「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諡,知其行也。」古時通常只有王、公、卿、大夫等社會上層人物,才可在死後得諡號。
而後人給皇帝取的諡號,也往往寄託了對該皇帝的評價,如褒揚的會用︰「文、武、成、桓、昭、穆、景、明」等;至於貶損的,則用「厲、幽、暢」等。除了褒貶,有時也可寄予同情,如「沖、哀」等。■李昂尼 現職中學教師
gglit@hotmail.com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