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愚謙
我本人是一個西方古典音樂迷,最迷的是小提琴樂曲,這與我從小學過小提琴有關吧!西樂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小提琴協奏曲》是貝多芬、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柴可夫斯基(Peter Lynch Tchaikovsky)和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譜寫的。
我比較熟悉的是貝多芬的。一年多前,在柏林家,偶爾打開電視機,看到一位漂亮的西方姑娘在演奏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令我心花怒放。人人愛美,天經地義,何況音樂美加上獨奏者的人又美,令我完全陶醉,甚至忘了我躺在家中養病。
音樂不只是到音樂演奏會去欣賞才過癮,它是需要人們細細品味的。尤其是愈到細膩的地方,愈要靜心聆聽。一個演奏者的技巧不只決定於熟練,它的音色是否優美、音域是否寬廣、表現力是否豐富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我的主觀感覺是,有時從收音機唱片或從電視轉播裡聽音樂也很過癮。但從電腦裡調出來的樂曲,音色太差,我很少問津。
小提琴家的佼佼者
阿拉貝拉.史坦巴赫爾(Arabella Steinbacher)這位德國女小提琴家,是國際樂壇矚目的新秀。她生於1981年,目前才三十來歲,發跡於慕尼黑音樂院。她曾赴美、法接受名師指導,2000年在漢諾威國際小提琴大賽時獲獎,次年又獲得慕特基金會的贊助。人稱德國小提琴天后的慕特(Mutter)女士特別送她一支頂級琴弓以示鼓勵。
據說,目前阿拉貝拉.史坦巴赫爾使用的一把史特拉底瓦里名琴,是日本基金會提供的。
說來真有意思,中國鋼琴家郎朗的被人發現是在美國一場芝加哥鋼琴家音樂會上,獨奏者生病缺席,主持人請郎朗作為替身上台,一曲驚四座,結果成為世界名人。小提琴家阿拉貝拉.史坦巴赫爾則是在巴黎一場音樂會上,也是替身上陣,在馬利納指揮法國廣播愛樂協奏之下完成舞台首演,驚艷全場,備受矚目。之後足跡踏遍歐美亞各大音樂廳,名聲扶搖直上。在2006年的紐約獨奏會及次年和芝加哥交響樂團的西貝流士協奏曲( Jean Sibelius︰Violin Concerto) 演出會上大獲好評,讓她成為新生一代小提琴家中的佼佼者。
阿拉貝拉很不簡單
阿拉貝拉.史坦巴赫爾,1981年出生於慕尼黑。她三歲開始學琴,九歲進入慕尼黑音樂學院,成為該校最年輕的學生。之後,她 又 接 受 大 師 吉 特 利 斯(Ivry Gitlis)的指導。從她的錄音記錄上得之,她從古典的莫札特、孟德爾頌、布拉姆斯、布魯赫(Max Bruch)和柴可夫斯基大家的作品,演 奏 到 近 代的貝拉.巴托克(Bela Bartok)、普羅高菲夫(Sergey Prokofiev)與史曼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等樂曲,都獲得很高的評價。
她的專輯兩度獲得德國回聲古典大獎(ECHO-Klassik Awards)和德國唱片樂評人大獎(German Record Critics Awards),很不容易。她不僅在古典重鎮的德國受到歡迎,英國留聲機雜誌和BBC音樂雜誌的樂評也給予她極高的評價。
一位評論員說:阿拉貝拉.史坦巴赫爾以流暢的技巧與敏銳的感受性,刻劃出樂曲的細微性格。在醇美的琴韻下音樂依然有着十分緊湊的氣氛,非常值得愛樂者細細品味。
偶爾巧合邂逅他們
諸位讀者,我與這位小提琴家無親無故,也不認識,問了好幾個內地嗜好西方樂曲的朋友,都對她不熟悉,甚至未聽到過她的名字。我覺得很可惜,因而不惜筆墨,給她做這篇簡單的介紹。中國鋼琴家郎朗,我記得是在他還未完全成大名之前,曾在北京音樂廳聽他的演奏會後寫了第一篇觀感。李雲迪則是他在漢諾威音樂學院學習時,他父親從重慶打電話給我,要我照顧他而認識的,並為他在漢堡演奏會上寫了兩篇報道。鋼琴家牛牛則是他九歲還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時,我偶爾邂逅他,當即把他請到德國來開演奏會。當然少不了寫有關他的故事。這些都是偶爾巧合而已。
我不是伯樂,能為這些天才做些宣傳,是我的一個寫作嗜好。我相信,只要我還活在世上,還會一直寫下去,準備出版一本介紹中外音樂家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