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最近網上流傳一段澳門「黑的」短片,司機要求多收車資不果,遂趕乘客在大雨中下車,還口出惡言。此片對澳門旅遊業是有負面影響的。
港人有此遭遇確有不少,那天在巴士上就有乘客與鄰座談論澳門「黑的」,大吐苦水。我是很留心聽他們的故事,因為自己親友最近澳門遊也遇上了「黑的」。
親友一行人,在氹仔的酒店分乘兩架的士往大三巴,臨上車前問酒店職員,得悉車程約百多元。
上了的士後,司機開車沒有按咪錶,親友因為抱住嬰兒,兼顧頗多,對此沒有為意,的士離開酒店一段範圍,司機就開始攤牌了:「我們在酒店的士站排隊時間長,不會按跳錶收費了,往大三巴這一程,300元載妳吧。」親友不甘心,堅持車返酒店,司機無奈按咪錶回程。
然而回酒店交通擠塞,親友其實處於兩難之境。當咪錶跳到30元,司機開始講價減收至200元,親友計數,本來百多元的車程,抱有嬰兒,無謂周折,勢成騎虎,無奈答允。去到大三巴與前車親友會合,得知前車按錶收費才是85元而已。
200元已經多付倍半車資了,如果是當初開價的300元,豈不是兩倍半車資?「黑的」可謂飛擒大咬。
本來對付「黑的」,應該強硬去警局,但遊客不是當地人,時間不多,又帶着孩子,不想行程受阻,惟有被迫就範。「黑的」就是專找遊客下手,婦孺遊客更是重點目標。
港澳最流行劏客手法是混淆海味斤両計價,一招來個閃電「碎海味」,逼遊客付出昂貴價錢。以前遊客對貴價海味價錢不熟悉,易於受騙;現在社會富裕,遊客對海味價錢觀念又太豪爽,更易受騙。
「黑的」、「黑店」每個地方都有,香港政府打黑還是較用力,「黑的」、「黑店」才較收斂。香港人外遊愛日本,主要還是欣賞當地民風,出入安心;澳門是我們鄰居,常有往來更是密切,澳門政府需加大力度打黑的,增加遊客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