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周恩來紀念室裡的懷想

2018-07-24
■1961年周恩來與廬山共大師生在一起。作者提供■1961年周恩來與廬山共大師生在一起。作者提供

張桂輝

今年,是周恩來總理誕辰120周年。上個周末上午,重返廬山探親避暑的我,懷荓R敬而急切的心情,獨自直奔位於河西路442號,背依牯牛嶺,面對長沖河,與「美廬」隔河相望的周恩來紀念室。

一代偉人周恩來,生前曾五上廬山參加相關政治活動。其中,1937年兩次;1959年至1970年三次。1961年,參加中央廬山工作會議期間,周總理就住在這幢建於1919年、建築面積397平米、單層石木結構的別墅裡。別墅最早的主人,是美國傳教士歇爾曼。這是一幢典型的美式風格單層別墅,坐北朝南,順坡而建。據史料記載,這幢別墅,在周恩來之前還住過兩位美國名人。1946年7月至9月,馬歇爾作為美國總統特使,以「調處」為名參與國共兩黨和平談判,在廬山和南京之間來回穿梭,八上廬山時,都是入住這幢別墅。因此,在被設為周恩來紀念室之前,人們習慣稱它為「歇爾曼別墅」。1948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也在這裡下榻過。為紀念人民的好總理,1990年別墅被闢為「周恩來紀念室」,後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天,我從柏樹路住所出發,沿茠e西路下行,過了「廬山戀電影院」,繼續下行一百多米,就到了目的地。不大的大門門口一側,有塊白底金字的「周恩來紀念室」標牌,不時有遊客在標牌前留影。進入院內,但見綠草茵茵、樹木bb。別墅高高的石台基座上,長長的內走廊和木質白框玻璃窗,顯得既樸素又典雅。我從別墅東側拾級而上,步入紀念室內,最吸引眼球的,是走廊上、客廳裡牆上周恩來在廬山活動的相關照片、文字說明。在北端展廳的《前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敬愛的周恩來同志,於一九三七年作為中共代表,不顧個人安危,充分施展出一個政治家的非凡才能,曾兩次上廬山與蔣介石進行談判,為促進國共兩黨的合作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了艱苦卓越的鬥爭。全國解放以後,周恩來同志於一九五九年、一九六一年和一九七零年三上廬山,參加中共中央八屆八中全會、中央工作會議、中共九屆二中全會,為糾正黨內「左」傾錯誤,恢復國民經濟正常發展,輔弼毛澤東同志挫敗反黨集團的陰謀與進攻,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我注意到,在緊鄰客廳的周總理寢室裡,按原貌擺放茪@床一桌一椅一沙發。由於佈置十分簡樸,臥室空間顯得頗為寬敞。據資料介紹,當年周恩來住在這裡時,還曾發生過一件「怪事」。那是總理住進別墅的第三天,警衛戰士向總理的衛士長成元功報告,白天和晚上,常聽到屋頂上有神秘的「叭嗒」聲。為了安全考慮,秘書建議總理換個地方住。總理考慮了一下說:「換住處會給地方政府增添極大麻煩。再說,如果這裡確有安全問題,換了別的同志來住,不也不安全嗎?還是想辦法先把問題搞清楚,如確需要換,再向地方政府講清楚原因,我們不能住,別的同志也不能住。」安全「隱患」面前,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別的同志」。這,正是周恩來一以貫之的處事風格與思想境界。後來「隱患」排除,總理聽了匯報,滿意地點點頭:「這就對了嘛,發現了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不要迴避。」

另據一張圖片文字說明:1959年廬山會議期間,會務部門原給周恩來總理安排住別墅,總理堅持和副總理、部長們住廬山交際處直屬招待所,以利於經常及時研究工作。那年,周總理住201房,鄧大姐住208房。他們堅持和大家一同在大餐廳用餐,不進專門為他準備的小餐廳。這裡還關照工作人員說:「大家吃什麼,我也吃什麼,不能超標準,更不能開小灶。」常言道,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前來參觀的人們,只要在「紀念室」內留心觀賞一遍,就可以深切感受到這位偉人的智慧與膽識、作風與情操。我在參觀過程中觀察發現,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不論年齡,不分性別,臉上都露出肅穆崇敬的表情。其間,我「見縫插針」輕聲問一位操茪s東口音、年過半百的大漢:「來這裡參觀,有什麼感受?」他不假思索地說:「周恩來,國家的好總理,人民的好總理!」他的夫人主動搭訕:「周總理,職務那麼高,沒有點架子,不像現在有些人......」

的確,現實生活中,少數領導幹部,職務不高,架子不小,動輒擺出一副道貌岸然、高高在上的派頭;貢獻不大,氣勢不小,總想顯示唯我獨尊、有別於民的身份,這與周恩來總理大事小情保持茤M人民群眾「一個樣」的作風,形成鮮明反差。此前不久,《中國紀檢監察》雜誌在一篇題為《透視特權思想的主要表現及深層次根源》的文章中,使用了一個新提法--「抖派」。文章稱,這種人把權力、職務當作高人一等的標籤,與下級、群眾接觸時,兩眼朝天、吆五喝六、口大氣粗。群眾對他們不但深惡痛絕,而且給他們量身定做了一頂帽子,叫「抖派」。我理解,所謂「抖派」,就是在言談舉止、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表現得與人民群眾「不一樣」。倘若給他們畫素描,大概是這樣的--日常生活喜歡喝名酒、抽名煙、穿名牌、戴名錶,群眾面前習慣走官步、打官腔、耍官威、擺官譜;出行喜歡有人端杯拎包、前呼後擁、開車門、撐雨傘......總之,時時追求鶴立雞群,提醒別人「我是誰」;處處不忘彰顯身份,刻意炫耀「有能耐」,傲慢做派,溢於言表。此類「抖派」,不說比比皆是,也是屢見不鮮。

在周恩來紀念室南端展廳牆上,一張歷史照片下方,有這樣一段文字說明--1970年會議結束,下山前一天中午,周恩來總理、鄧穎超大姐要和直屬所工作人員合影留念。大家排好隊,並搬來兩把藤椅,請總理和大姐坐在中間。不想,周總理堅決拒絕:「大家都站荂A我們也站荂A椅子一定要搬走。」當攝影師拍完了,總理擔心不保險,要求「再拍一張」。攝影師說:「沒問題。」總理笑道:「那不見得喲,他們跟我在一起照個相不容易,還是再拍一張好了。」照畢,總理讓秘書拿出40元錢交給攝影師,關照要給每人放大一張,一定要寄到。

置身周恩來紀念室,隨荌挳[過程的延伸,一位歷史偉人彷彿就在眼前,一些歷史往事彷彿還在閃現。我一邊細細看,一邊默默想,周恩來身為大國總理,尚能這樣自覺保持與人民群眾「一個樣」,哪個領導幹部有理由擺架子、有資格抖派頭?大量歷史事實表明,密切聯繫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執政黨的最大危險。這,是從中共近百年奮鬥歷史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告誡全黨同志: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最堅強有力的靠山,共產黨人一刻也不能脫離人民群眾,一刻也不能忘記服務人民群眾。我以為,領導幹部不論職務高低、權力大小,都要像周總理那樣,時時處處、歲歲年年,始終和人民「一個樣」、自覺和人民「一個樣」。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擁戴與支持,才能執好政、掌好權、服好務。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