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翠袖乾坤】水底的眼睛

2018-07-24

伍淑賢

很難不把《水底行走的人》和《眼睛相旅行》兩套紀錄片比較,雖然這對前者不大公平。陳安琪導演的《水底行走的人》要發掘本港藝術家兼作家黃仁逵是個怎樣的人,也揭示了導演是個怎樣的人。

《眼睛相旅行》(Faces Places)則講法國新浪潮之母愛麗絲華達(Agnes Varda),以近九十之齡跟三十多歲人氣藝術家JR聯袂上路,開架貼了大眼睛的小巴,走遍法國鄉郊替普通人拍照。小巴有部快速印相機,把單頭人照片印成巨幅黑白海報,用漿糊貼在小鎮咖啡店或祖屋磚牆上﹔又搞荒村嘉年華,將舊村民的大頭相,照辦煮碗貼在荒廢村屋上。還有郵差、化工廠人、碼頭工人和老婆仔女等社會邊緣人也紛紛亮相受訪。

說好看,《眼睛》佔優,然而《水底》的黃仁逵,卻是難得堅拒商業化的多面藝術家,對民主公義有堅持,年輕時又曾留法習畫,血裡摻雜歐陸自由基因。港人看《水底》,其實是反思戰後幾十年來對一己之存在、和實踐人文藝術的狀態,特有意思。可惜片子花了太多心力去 闡 述 導 演與黃的角力,比如黃堅持不在別人操控的攝錄鏡頭下作畫,不要成為導演心中「劇本」的「演員」,不要成為像陳的《三生三世聶華苓》那種被「安排」的紀錄片人物,不認 為 藝 術是要「代表」什麼 而只是一種「呈現」(Present)等等。

圍繞這些,片裡有幾場激辯,也是整齣戲的張力來源吧。這些當然可以談,但都只是從世俗表面去看他,沒有真正觸到黃的柔軟心。如果片子立意是讓更多人認識黃仁逵的話,是捨本逐末,這不只不是他要的東西,也未必是對觀眾最珍貴的東西。其他如多年不見的法國女兒在鏡頭前落淚這些,也可以更睿智的手法處理。

反觀《眼睛》,愛麗絲跟JR畢竟不是同代人,關係沒那麼緊張,最後愛麗絲帶JR去找神級導演尚盧高達敘舊那一場,令人唏噓。幸好,二人又導又演,都沒有掉入感傷的陷阱,始終保持輕快調子。藝術實亦只是人生狀態之一,舉重若輕就可以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