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院士.細說】科創靠港深 齊研「中國芯」

2018-08-07
■「科研工作是個『One way street(單程路)』,一旦擱下幾年便難以回頭。」正是有這份感悟,汪正平表示自己從不怠慢研究。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科研工作是個『One way street(單程路)』,一旦擱下幾年便難以回頭。」正是有這份感悟,汪正平表示自己從不怠慢研究。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

汪正平:內地科研空間大 港擁人才勿錯過

國家近年大力提倡建設科技強國,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被譽為「現代半導體封裝之父」的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汪正平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強調,科技是國家富強與否的一項重要指標,香港本身坐擁優厚科研知識與人才,寄語各界應好好珍惜,勿讓大好本錢白白浪費。他表示,早前發生的「中興事件」正說明科技研發的重要性,剛卸任中文大學工程學院院長的他會繼續參與中大及中科院於深圳的電子封裝研究工作,為國家集成電路(IC)事業以及「中國芯」發展作貢獻。■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包含半導體集成電路的芯片(又稱晶片)是電子產品的核心,相關的封裝技術,正是讓汪正平揚名全球的科研領域。對於較早前發生的「中興事件」,汪正平感受殊深:當美國一句不賣芯片,令得整個產業也受制於人,感嘆「一個國家經濟強但科技不強,亦只會被人欺負」。

他認為,相關領域目前在內地大有可為,因此在7月底完成院長任期後,未來亦會繼續參與中大與中科院合辦的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研發工作,尋求半導體封裝技術的更大突破。

內地有資源 合作成機遇

「因為現今國家肯定了科技的重要性,尤其我做電子封裝,有助配合國家IC(集成電路)事業發展」,他表示,內地眾多科研領域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亦願意提供足夠資源支持科研,深化與內地合作毫無疑問是個機遇。

另一方面,國家大力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汪正平指本港各所大學科研水平出眾,過往出過不少優秀科研人才與研究,能力上絕對足夠。不過他亦提醒,科研知識與技術即使再好,若不及時轉化利用只會浪費,稍一不慎更有可能化為「逆刃」,反殺自己個措手不及。

他憶述昔日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轄下貝爾實驗室工作的日子,該實驗室曾是極其出色的研究機關,不少諾貝爾獎得主均在此誕生,「主要原因是當時公司在美國電話服務市場處於壟斷地位,有錢從事各類的研究」,哪怕是未必能為公司帶來即時效益的基本研究,公司都願意投入,因此造就不少前沿科技。

舊公司「走寶」 浪費新技術

「貝爾實驗室是首先發明Wireless技術(無線通訊)的,但由於公司收入主要來源是電話線服務,結果做了錯誤決定。」他表示,公司當年錯估無線通訊的龐大潛力,斷送發展先機,待發現時已經太遲,利潤也因此大跌。本打算在實驗室做至退休的汪正平笑言,當時只得另謀高就,改往大學繼續科研工作,後來輾轉返港加盟中大。

他續指,同類「走寶」教訓並不罕見,好比昔日照相業龍頭之一的Kodak,它率先發明了第一台數碼相機,卻始終留戀膠卷菲林業務的龐大利潤,未及轉營導致衰落,「凡此均說明科技的重要,你自己開發的技術,你認為不重要,錯過就沒有了。」

論文作指標 轉化缺動力

面對無數「前車可鑑」,本港情況又是否似曾相識?汪正平直言香港以往多少有過錯失,尤其大學升遷機制往往以發表學術論文作指標,輕視了科研轉化貢獻,「在缺乏誘因下,教授在發表(論文)後未必願意花時間繼續做,外國公司隨時『一句多謝都無』就立馬用上,做產品搞專利」,這無疑是一種損失。

話雖如此,他認為目前情況不至絕望,因這些年來香港陸續有大學學者將優秀研究轉化創業,並在國際間取得成功的例子。「以前無公司願意投資下來,也沒有地方給我們發展。現在大家都意識到需要重視,愈來愈多創新中心及相應配套培育意念」,加上國家資金「過河」等機遇接踵而來,深信本港科研界仍能有力急起直追。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