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正平憶述當年「棄文從理」赴美選修化學,其中一項考量是前景更佳。時至今日,出路成疑卻成了不少學子不敢投身科研的一大理由。擔任中大工程學院院長多年,汪正平強調所謂「工程無出路」只是一項誤解,尤其在國家與特區政府日益重視科研發展的大好勢頭下,前景很是理想。
工程畢業 薪酬理想
「在我畢業的年代,不論是美國還是其他國家,讀工程的往往是最優秀學生」,汪正平指,哪怕是在2000年前的香港,工程學系都非常具吸引力,不時都有學生放棄從醫前來修讀工程,情況直至科網泡沫爆破才轉差,「不過,近十年明顯已見起色,讀Computer Science(計算機科學)的學生尤其吃香。」汪正平指不論是本地還是外國公司都需要有關人才,畢業生薪酬亦很理想。
尤其隨着國家資金「過河」支持,汪正平相信將能帶動香港科研生態鏈,「科研人員有更多錢做研究,一定會用上更多學生」,加上特區政府近年日益加大投入,香港已具備相當發展條件。
工程發展 無分國界
他又寄語工程發展無分國界,過往亦有中大畢業生到Google公司工作的例子,鼓勵學生應放眼內地、亞洲以至世界,不愁沒有出路,「只待更多出色學生投身其中。」
不過話說回來,汪正平直言讀工程科確實是比較辛苦,不排除部分學生怕難卻步,「一來涉及學科知識廣,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均有涉獵,課程中亦有不少功課要做。」因此他提醒學生選科時宜三思是否感興趣,以免恨錯難返。
至於如何有效培養下一代人才,汪正平強調必須從小做起,「大學才做已經太遲,學生假如無讀過M1/M2(數學延伸部分一及二)、物理、化學,入到來跟不上只會更辛苦。」
對於中小學近年開始提倡STEM教育,他表示若能培養出興趣當然有幫助,家長如發現子女對數理感興趣,也期望他們能多作鼓勵。■香港文匯報記者姜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