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強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香港廣東社團總會榮譽主席兼首席會長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日前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首次以領導小組組長身份主持會議。韓正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將為港澳發展注入新動能,成為港澳同胞和大灣區內地居民同享高質量生活的共同家園。中央成立高規格的決策領導機構,並且破天荒將港澳特首納入小組成員,不但體現對香港的重視,更是希望香港可以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大灣區規劃打破了香港地理上、空間上、市場上的限制,為香港拓展了龐大的發展空間。香港必須主動配合,一方面加強向社會宣傳大灣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應該在施政報告提出全面投入大灣區建設的藍圖。
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會上明確表示,要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要實施好港澳居民證件便利化、進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到內地創業就業、大幅降低粵港澳通信漫遊費用等政策措施;為港澳發展注入新動能,成為港澳同胞和大灣區內地居民同享高質量生活的共同家園。這為大灣區規劃描繪了一幅全面的發展藍圖,也明確了香港在大灣區中的發展方向。
大灣區規劃明確香港發展方向
會後不久,國務院新聞辦公佈了《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辦法》總共21條,規定了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的申領條件、證件功能、持證人權益、證件製作、申領程序、法律責任等方面內容,為港澳台居民申領居住證提供了法律依據,讓北上工作、學習、生活的港人可憑居住證享受到《辦法》規定的權利、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受到香港社會的廣泛好評。《辦法》的出台意味大灣區發展正進入高速發展道路。值得留意的是,《辦法》提出的不少措施,大幅吸納了香港各界人士的建議,反映中央對於港人意見的重視和從善如流,也勉勵香港各界繼續就大灣區發展建言獻策。
韓正副總理就大灣區建設提出的具體部署,有三點值得各界重視:
一是表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進的國家戰略,是國家新時代對外開放的新舉措,是為整個大灣區人民謀福祉的重大的舉措,也是推進「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這不單將粵港澳大灣區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與京津冀、長三角區域規劃看齊,更將大灣區發展與「一國兩制」事業聯繫起來,凸顯中央的高度重視。
二是表明建設大灣區,要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做到三個有機結合。對香港而言,「一國兩制」就是香港的最大制度優勢。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一國兩制」不是阻礙,相反讓香港可以更好地發揮自由經濟政策、開放金融市場、人流貨流資金流的自由流動、普通法制度、與國際商業市場完全接軌等多方面優勢。如何將大灣區制度優勢最大化,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是大灣區建設的關鍵。
三是大灣區建設要高質量高起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當中包括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建設要高質量高起點,重點發展高新科技產業,香港的現代服務業優勢將可大顯身手。韓正副總理明確提出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更清楚表明了大灣區的定位和發展路徑。
港人皆可享受政策紅利
大灣區規劃不但為香港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更讓廣大市民都可以享受到政策紅利:其一,為香港產業突破樽頸提供動力。香港高增值產業發展,一直面臨缺乏土地資源、人才、市場和產業化基地等問題,投入大灣區建設,香港可善用大灣區的經濟腹地,通過在大灣區內發展不同的產業園區,協助香港高增值產業突破發展樽頸。
其二,香港可以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作出貢獻,包括技術、服務、人才、信息等,當中香港現代化服務業的人才,將可以在大灣區開拓巨大的發展空間。
其三,大灣區不但是一個經濟規劃,而且是一個民生工程。大灣區銳意建設成一個綠色、宜居、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級城市群,為港人北上生活工作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並且通過逐步實現港人的「國民待遇」,讓港人北上生活工作更加便利。
其四,大灣區的規劃打破了香港地理上、空間上、市場上的限制,將粵港澳變成香港的經濟腹地,為香港拓展了龐大的發展空間,也為青年向上流動、為香港社會解決各種民生問題,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隨着大灣區建設的推進,下一步工作就是將規劃具體化和落實,在政策層面上打破三地的隔膜,解決政策層面上的問題,積極推動大灣區資金鏈、人才鏈、創科鏈、產業鏈的協調融合,其他如擴大三地專業資格互認,以至協助港人北上置業等問題,都將提上三地政府的議事日程。大灣區規劃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戰略平台,這將是香港再次騰飛的最重要機遇,絕對不容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