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不放下有色眼鏡怎做「中國專家」

2018-08-18

吳志隆 民建聯社區幹事 媒體助理總監 「就是敢言」副主席

之所以撰寫本文,是因為看到澳洲麥考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中國問題專家」凱大熊(Kevin Carrico)對香港問題的一些評論。《蘋果日報》16日刊出他的專訪,批評特區政府打壓「港獨」討論空間,聲言「言論自由是為保障爭議性言論」,又認為在香港討論「港獨」又有何害處(what then is a harm in talking about it)?

正當筆者好奇這位「熊學者」為什麼對「港獨」如此放縱?麥考理大學的學者簡介給出了答案,原來他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香港的「本土港獨」社會運動(Localist anti-PRC movements in Hong Kong),長期接觸「港獨」言論及相關理論,但不知他是否有同時接觸「反港獨」的言論與理論,否則有關研究又何來客觀可信?不過從他的言論,可見他極可能只聽一家之言,片面立論。

而筆者更在澳洲媒體見到一段關於他的趣聞,他曾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討論「中國為何沒有人權」,卻遭到來自內地的學生「當場打臉」,直斥這不是一個客觀的學術討論課題,他曾因此事對澳洲媒體形容「中國學生的國家自信真可怕」。

筆者也好奇,一位社會政治學的專家怎能將「言論自由」的涵義扭曲至此,只強調「言論自由是為保障爭議性言論」,而有意地忽略行使言論自由的同時也有「義務」要履行,就如《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所指:「權利之行使,附有特別責任及義務,故得予以某種限制,當中包括(一)尊重他人權利或名譽;(二)保障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衛生或風化。」

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大國,外國學者只有脫下有色眼鏡,才能客觀真實地觀察中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