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教育界座談 縱論灣區機遇

2018-08-31
■「大灣區發展與香港教育機遇」座談會現場。 香港文匯報記者柴婧  攝■「大灣區發展與香港教育機遇」座談會現場。 香港文匯報記者柴婧 攝

大公報中聯辦教科部主辦 逾20校長教師獻策互助互通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即將出台,香港各界正摩拳擦掌希望找準當中發展機遇。由大公報編輯部、中聯辦教育科技部主辦的「大灣區發展與香港教育機遇」座談會昨日舉行,超過20位香港中小學校長、教育機構代表、前線教師齊聚一堂,對港校在大灣區教育方面扮演的角色、作用,與內地姊妹學校推廣交流、STEM教育現狀和發展路徑等方面深入交換意見。在場教育界人士一致認為,大灣區提供更大機遇,兩地教育應取長補短、互通有無,為國家和香港培養適合人才,推動整個地區的發展。 圖/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

「大灣區發展與香港教育機遇」座談會昨日於大公報報社舉行。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部長劉建豐,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總編輯李大宏,風采中學校監、教評會執委馮文正,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培僑中學校長伍煥杰,漢華中學校長關穎斌,及多名中小學校長教師與教育機構等出席座談會並發表意見。

劉建豐:兩地教育多樣深層

劉建豐致辭表示,大灣區的發展和建設是國家戰略,國家主席習近平亦提出,既要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地建設好,也要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建設好。在這樣的背景下,大灣區確實給內地和香港在未來進一步發展繁榮提供新的機遇,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教育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和議題。

他續說,大灣區建設關係到未來發展,這個建設當中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這些年來,兩地教育交流內容越來越豐富,形式越來越多樣,層次越來越深入,教育發展為兩地人才培養方面提供一個很好的機遇。他認為,香港教育國際化程度高,專業化水平亦在不斷提升,在大灣區建設方面,需要發揮香港教育界的經驗和現在發展積澱,相信在未來有很多可以共同發展的地方。

李大宏籲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李大宏在致辭時表示,中國有句古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國家的百年大業。去年7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視察香港期間便對教育工作特別重視,叮囑特區政府要注重教育、加強引導,着力加強對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關心、支持、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

他續說,香港回歸以來,「一國兩制」的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同時也面臨着不少問題和挑戰。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正是解決香港許多問題的難得機遇,香港可以藉此充分發揮優勢,創造新的增長點煥發新的生機,希望座談會能推動社會對大灣區與香港教育關係的認識,增強學校對相關議題的關心重視,促進政府完善政策。座談會上的真知灼見,為大灣區建設、為香港教育事業發展、為青少年成長成才,提出很多非常有價值、非常專業的看法和建議。

教育界:灣區拓展學生視野

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校長蔡國光認為,透過大灣區增強教育層面互動,是非常重要、必須的,為中小學生創造機會和內地接觸,讓他們對內地有更多真實的體驗,無論體驗到內地的長處或不足,對學生都會有好處。

馮文正則建議,香港盡快和大灣區城市多交流融合,希望今年即將公佈的施政報告亦能多提到大灣區建設。

香港教育行政學會會長李少鶴認為,要推廣深化中小學姊妹學校交流,將來學生升讀大學時,已對內地有了解,便不會輕信傳媒的片面報道。

香港學生輔助會小學副校長李嘉濤認為,要嘗試多辦此類型座談,讓教育界人士可以拓展想法和視野,他又指,大灣區對教育界發展非常重要,香港學校要從大灣區開始,踏出與內地學校交流的第一步。

「90後」前線教師穆家駿認為,座談對作為前線老師的自己有好大啟發,新一代教師對大灣區情況未必十分了解,但趨勢是愈來愈多年輕人願意去大灣區城市旅遊探索,認為這些軟性接觸會減少兩地交流的隔膜,益處良多。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