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國際 > 正文

「綠色增長」雙雄奪經濟諾獎

2018-10-09

氣候創科融理論分析 倡碳排放稅助減排

可持續發展關乎人類存亡,上世紀末起成為全球熱門議題,無數學者、智庫以至各國政府紛紛展開研究,期望扭轉人類命運。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諾德豪斯與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羅默,分別把氣候變化和創新科技議題,融入宏觀經濟學分析框架,影響日後人類透過碳排放稅等政策,以市場力量推動「綠色增長」模式,昨日共同獲頒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經濟學核心是研究資源分配,兩名得獎者均提到經濟學中的界外效應理論,即個體作出決定時,往往不會考慮社會成本,其中新科技會帶來正面界外效應,污染則會製造負面效應,分別成為羅默和諾德豪斯的研究對象。

全球經濟過去大致維持增長,但增長幅度在不同時期和地點均有別,使各地人民生活水平出現差異。經濟學家大多認為科技進步是推動經濟的主要因素,亦因此構成差異,但羅默研究全球100多個經濟體在1960年至1985年的經濟數據,發現經濟增長與經濟體本身的發達程度沒明確關係。

提出適度壟斷 激勵技術開發

羅默1990年提出「內生增長理論」,指出創意和知識跟工廠機器或人力等不同,屬於「非競爭物品」,即同一項知識可讓多人同時使用,以畢氏定理為例,人類基本上無法阻止其他人運用這理論。知識也不會受報酬遞減定律影響,帶來的收益可長期維持增長,亦可令更多人得益,但由於它屬「非競爭物品」,使市場欠缺誘因加強科技研究。

因此對於技術開發,羅默認為政府需容許企業以有限度專利或加密等方式,增加新產品的排他性,即取得部分壟斷力量,從而以高於邊際成本的價格定價,收回開發的固定成本,亦可為研究提供補貼,鼓勵科技發展,從而讓世人得益。

「綜合評估模型」全球利用

諾德豪斯有「氣候變化經濟學之父」之稱,早於1970年代科學家開始關注化石燃料對氣候的影響,諾德豪斯亦開始研究氣候議題,利用損益分析理論探討氣候變化,指出污染會帶來負面界外效應,諾德豪斯在1990年代中期提出「綜合評估模型」(IAMs),結合物理、化學和經濟學理論,先指出二氧化碳排放會增加大氣中的碳濃度,進而改變全球能量流,影響全球溫度。

諾德豪斯繼而把能量列為經濟系統的其中一項投入,與資本和勞工並列,評估碳排放稅、碳信貸等政策,對環球經濟、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氣候變化的影響,推導出最有效解決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法,是向各國統一徵收碳排放稅,從而增加排放二氧化碳的成本。目前全球普遍利用諾德豪斯的模型,模擬氣候變化和經濟的相互作用,並推算碳排放稅等政策的影響。

評審形容兩人通過構建模式,探討市場經濟與自然環境,以及人類知識的關係,大幅擴闊經濟分析的範圍,儘管二人未為探究的問題找出具體答案,但已提供新的研究方法,令人類對可持續經濟增長的認識大增,對人類將來的核心問題踏出關鍵一步。 ■綜合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