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中大下學年開手口雙語課程

2018-10-18
■中大將開辦亞洲首個以手語及口語雙渠道雙語研究為重心的課程。 香港文匯報記者姜嘉軒  攝■中大將開辦亞洲首個以手語及口語雙渠道雙語研究為重心的課程。 香港文匯報記者姜嘉軒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本港近年日益重視社會共融,相關人才需求殷切。

中大宣佈下學年將開辦全亞洲首個以手語及口語雙語研究為重心的兩年制銜接學士課程,學生將接受專業香港手語培訓,以達到一定程度語言學技能。課程負責人表示,現今會用手語及口語作為有效溝通的教師、手語傳譯員、社工、臨床心理學家及言語治療師等專業人士嚴重不足,課程畢業生經進一步培訓後可在有關方面發展,服務社群。

該課程由文學院、教育學院及社會科學院合辦,首年將錄取最多20名學生,申請學生需持有本地副學位及中英文能力達到中大要求。

冀育雙渠道雙語人才

課程統籌、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教授兼聾人研究中心主任鄧慧蘭表示,「有些人以為手語只是動作,好易學,無文法可言;亦有人以為手語只是聾人專用,學來無用......」她期望課程可培養學生正確認識手語,並為社會提供擁有雙渠道雙語技能的勞動力,促進社會資訊通達。

中心聯席主任施婉萍認為,社會上有眾多工作都需要雙渠道雙語能力,惟目前具備條件的人手實在太少,「連立法會會議的手語翻譯進展情況亦不太好,因找不到足夠的翻譯員。」

被問到申請學生是否需要懂手語,鄧慧蘭笑言這可能有「着數」,但課程本身由初級香港手語開始教起,只要有心即使是「白紙一張」亦可嘗試。

本身是中學教師、在中大進修語言學(手語語言學)碩士,現於手語雙語共融計劃下工作的手語教師何智敏表示,本港約有600多個小一至中六聽障學生分佈在主流學校,絕大部分並無獲得任何手語支援,「最多坐前小小,望住老師個口估下講乜」,與同學之間相處亦有機會遇上困難。若更多教師擁有雙語能力,對學生肯定有裨益。

目前在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當研究員、先天失聰的朱君毅分享指,過往本港社會懂手語的健聽人比現在更少,溝通經常產生誤會,亦難以尋求他人協助;即使具備手語翻譯能力的人士當中,部分的專業水平亦未必足夠,故他為新課程成立感到高興,期望畢業生將來可朝不同行業發展,促進社會共融。

幼教課程同期推行

此外,中大宣佈下學年將開辦五年全日制教育學士(幼兒教育)學位課程,預計收生18人至22人,基本入學要求為「332233」,以最佳5科考慮,亦可循非聯招途徑申請。

教育學院院長梁湘明指,課程採用跨學科學習模式,畢業生從事不同幼兒教育工作,亦可選擇深造相關學術領域,從事教育研究工作。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