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戲曲中心與粵劇的「六柱」

2018-10-24
■來自加拿大的著名建築師譚秉榮。莫雪芝 攝■來自加拿大的著名建築師譚秉榮。莫雪芝 攝

談到戲曲中心的設計概念,茹國烈提到最初有考慮過參照北角新光戲院的設計。「新光的好處是交通方便,入口在地面,趕場時一衝入去就是戲院。」然而,新光亦有其限制之處,包括劇院本身非常擠迫,亦欠缺後台、排練空間及餐飲。茹國烈形容現時的劇院欠缺的依舊是一個現代劇院所應有的空間。所以,現時戲曲中心集不同功能於一身,包括有1,073個座位的大劇院、200個座位的茶館劇場,還配合了排演室及演講廳等,甚至有餐飲及零售。正因如此,劇院需要向高空發展,故茶館劇場及大劇院分別位於三樓及四樓。

茹國烈憶述,當年戲曲中心的設計比賽廣邀了全球的建築師共同參與,最終有五個作品入圍,最後譚秉榮建築事務所及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的設計脫穎而出,成功獲選。譚秉榮為加拿大著名建築師,1940年生於香港,九歲隨家人移民加拿大,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及加州柏克萊大學修讀建築。戲曲中心為他在香港的首個作品。可惜他在兩年前病逝,未能親眼一睹自己設計的作品落成。茹國烈憶述,當年有一次帶從未見過戲棚的譚秉榮參觀戲棚,當時這位七十歲的老人家仍爬上戲棚二樓,細察它的建築結構,覺得很感動。最終,在2012年,譚秉榮建築事務所與香港的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組成的團隊,獲選為戲曲中心的設計團隊。

戲曲中心佔地28,164平方米,雖然建築分四層,但實際高度相等於八層樓高,當中又以大劇院為整個建築最重要部分,興建時由六條柱承托起來。熟悉粵劇的人或許會聽過,粵劇有所謂的「六柱制」。話說粵劇演員早年分為十個行當,及後在1920及1930年代,原本的十行當演變為「六柱制」,即所謂的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及武生。粵劇有「六柱」,戲曲中心亦有六柱,茹國烈表示最初設計時並沒有特意考慮此點,似是冥冥之中注定了戲曲中心與粵劇的關係。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