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東周封建制度對諸侯已失去約束力,群雄各自為政,爭相割據;社會禮崩樂壞,動盪不安。面對這個戰禍連連、思想紛煩的亂世,《莊子》特立《人間世》一篇,描述人際關係的紛爭糾結,以及亂世中的處世之道。
《人間世》首章假借顏回與孔子的對話以說理,文中提到,衛國君主專橫獨斷,「輕用其國」,「輕用民死」,受害者屍橫遍野,民眾痛不欲生,藉以借喻人間種種紛爭,以及處世之難。
對此,顏回欲「端虛勉一」、「內直外曲」、「成而上比」,通過外表恭敬端謹、內心謙虛正直、做事勤勉專一、言論比附古賢等種種方法,藉以感化衛君,但都被孔子一一指出其不足。
最後,孔子提出了「心齋」此一方法,其文曰: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仲尼曰:「齋,吾將語若ヾ!有む心め而為之ゝ,其易邪?易之者,R天ゞ不宜。」顏回曰:「回之家貧,唯々不飲酒、不茹葷ぁ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あ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ぃ。氣也者,虛而待物い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ぅ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夫子曰:「盡矣。」
所謂「心齋」,就是一場心的齋戒,即是要摒棄雜念,放下執荂A使心境虛靜純一,然後方可超越世俗的功利心境,直觀大道的自然本質。
也許,在莊子看來,人企圖以己力來改變紛擾的亂世,本身就是一種執念,倒不如好好保養心神,忘卻一切,順應自然,才算符合大道真理吧。
此一思想,顯與儒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擇善固執」的精神不一,而孰是孰非,主要取決於時勢與個人價值觀而論,並無絕對可言。
譯文
顏回說:「我實在沒有更好的方法了,請問有何良策呢?」孔子說:「齋戒吧!我要告訴你,你懷茼角艄h辦事,豈會容易呢?若你以為容易,那就與自然之道不合了。」顏回說:「我家裡貧困,已經不飲酒、不吃肉好幾個月了。這樣,可以算是齋戒了嗎?」孔子說:「這是祭祀的齋戒,並非心齋。」顏回說:「請問什麼是『心齋』呢?」孔子說:「你要讓心志專一,不要僅用耳聽而要用心領會,不要僅用心受而要用氣感應。耳朵只限於聆聽聲音,心靈只限於感應外物,至於氣,則因其虛寂無形而能容納萬物。大道匯集於清虛之氣中,而這種清虛境界,就是我說的『心齋』了。」顏回說:「我尚未懂得心齋道理以前,確實有感到自我的存在;但懂得此道理後,便頓然忘掉了自己。這可算達到心境清虛了嗎?」孔子說:「你已理解得很透徹了。」
註釋
ヾ 若:代詞,你。《小爾雅》:「若,汝也。」
ゝ 有而為之:原句缺一「心」字,據郭象注及宋人陳碧虛《莊子闕誤》引張君房本補。
ゞ R天:《說文》:「R,萯齯]。」段玉裁注云:「萯蠵跁竷掍明之?。」「R天」謂光明普照之上天,引申指自然。
々 唯:文言語氣助辭,用於句首,無實義。
ぁ 茹葷:茹,食。《方言》:「茹,食也。吳越之間,凡貪飲食者謂之茹。」葷,《說文》:「葷,臭菜也。」指味道濃重的蔬菜,與素菜相對,又引申指肉食。
あ 無:通作「毋」,不要,勿。
聽止於耳:原當作「耳止於聽」,與後句「心止於符」相對。謹據俞樾《莊子平議》說改。
ぃ 符:符合,感應。
い 虛而待物:謂氣虛無形,故能容納萬物,喻人應以毫無成見的虛靜心境來應對外物。
ぅ 實自回:謂顏回確實未能排除自我。原句當作「實有回」,與下句「未始有回」相對,「自」乃「有」字之耤C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謝向榮博士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