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每到秋冬,港人都喜愛到不同的打卡熱點觀賞紅葉。他們不單擠滿元朗大棠,甚至會遠赴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地觀賞美景。其實,原來我國古代的騷人墨客,早已有此愛好。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句。看來,他也被秋天紅葉的美景深深吸引,樂得停下車來觀賞。「紅葉寺多詩景致」,紅葉總是充滿詩情畫意,也往往與美景互相映襯。「白草紅葉黃花」、「紅葉醉秋色」「紅葉青山鎖白雲」、「月照竹軒紅葉明」把紅葉日與夜的美景,寫得令人心醉。
變紅等落葉 禿樹顯凋零
紅葉形成的原因,其實並不浪漫。樹葉之所以由青轉紅,主要是因為季節轉變,導致氣溫驟降,日夜溫差大,日照時間減少,限制了光合作用,令樹葉中的葉綠素減少,而醣積聚,促成花青素的形成,令樹葉變紅。樹葉變紅後,只會慢慢落葉,待樹木光禿後,明年再長出綠葉來。所以在古代詩人筆下,紅葉往往象徵着凋零、衰殘的意象。
「庭院碧苔紅葉遍」,就寫出紅葉落下的淒涼。很多作者更喜歡把紅葉和流水的意象結合,如劉克莊的「飄蕩隨他紅葉水」、關漢卿的「紅葉滿山溪」,而楊基的「紅葉青山水急流」更把紅葉的漂泊,隨流失去的哀愁發揮得淋漓盡致。
由物到人,詩人也最愛借景抒情,唐代的宮怨詩,可說道盡宮女一生被皇帝冷落的悲苦。唐宣宗宮人的《題紅葉》可謂箇中的代表作。「流水何太急,深宮就日閒。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短短二十字,道盡宮女命運的辛酸與淒苦。流水活動節奏的急促,與宮女在深宮生活的悠閒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然而,縱使整日無所事事,日復一日虛度的日子也令人厭煩。作者多希望像紅葉一樣,年老色衰,凋落後,隨流飄去,遠離宮廷,重拾人間平民百姓的自由生活。
唐代徐凝的《上陽紅葉》:「落下三分紅葉秋,二分翻作上陽愁,千聲萬片御溝上,一片出宮何處流。」也可說是同工異曲。上陽宮就是唐代見棄妃嬪的住所,這些妃嬪雖曾具姿色,現在卻與隨水漂流的紅葉無異,何等令人心酸。
下次再觀賞紅葉時,想起這些詩詞,不知會否令你的心情有所改變? ■陳慰敏 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講師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