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鍾立)社會上對「明日大嶼」願景意見紛紜,當中包括對真正成本存疑,及討論這是否最好的方案。38名發表聯署聲明的學者逐點闡述其觀點,並指以香港政府的財力,應付「明日大嶼」計劃可說是綽綽有餘。
學者們首先指出,無論在什麼地方興建新市鎮,都要考慮交通基建的成本。如今連接市區與新界的交通走廊在繁忙時間已經飽和,如果在新界建設新市鎮,一定要興建新的交通走廊連接市區。關於人工島交通基建的成本,政府尚未有準確的估計,惟人工島位置適中,距離港島最短距離只有約4公里,距離大嶼山更是咫尺之遙,從地理位置的表面證據出發,新界偏遠地區距離市區中心逾30公里,發展人工島交通基建的效益應該更高。
對環境影響可降至最低
自然環境方面,他們指無論任何發展均會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世上並沒有完美的方案,在土地嚴重短缺的情況下,取捨在所難免。我們難以把對環境的影響量化,不過現有方案已經在可行的範圍內把對環境的影響減至最低。」他們指出,政府進行填海工程前,會進行嚴謹的環境影響評估,工程完成後也可以落實不同的補償措施,全新的人工島也較容易按環保、低碳和智慧城市的標準整全規劃。
香港土地價值不菲,從戰後到如今逾70年,賣地的收益一般都遠超填海的成本。學者們認為,如今坊間認為人工島是「倒錢落海」或者「燃燒儲備」,完全忽視土地是香港最寶貴的資產,因政府可通過賣地回收增闢土地的成本。
預計賣地收益達8400億
按政府最新的資料,第一階段1,000公頃的交椅洲填海,將提供4,000萬平方呎商業樓面,按每呎樓面地價9,000元的保守估計,商業土地收入約3,600億元。
聯署聲明指出,兩階段合共1,700公頃的填海,最多可興建40萬個住宅單位,以公私營七三比計算,即興建12萬個私人住宅及28萬個公營住宅,保守估計每個私人住宅土地收入約400萬元、12萬個私人住宅的土地收入約4,800億元,以上兩個項目的賣地收入為8,400億元,還未計算第二階段喜靈洲填海的商業用地的賣地收入及島上可創34萬個職位計衍生的稅收及經濟收益,財政收入肯定十分可觀。
除了拍賣土地的收入及經濟收益外,學者們指還要計算多種社會效益,例如人工島將興建28萬伙公營房屋單位,還有康樂、運動與醫療等社區設施。
人工島的交通網絡,亦提供港島前往飛機場及新界西的捷徑,能夠減輕三條過海隧道的負荷,疏導新界西與市區之間的交通,從而釋放新界西農地(包括棕地)發展的潛力,社會效益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