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38經濟學者 齊挺「明日大嶼」

2018-11-07

指成本效益佳 批反對言論立場先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鍾立)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本年度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期望透過長遠而大型的規劃解決住屋問題,卻一直被別有用心的反對派政棍阻撓、為反而反。38名主要來自香港八所大專院校的經濟學者,昨日發表聯署聲明,批評社會上不少有關「明日大嶼」的議論均屬立場先行及情緒化的口號,甚至流於煽動民情的民粹政治操作,「我們不得不站出來,說明『明日大嶼』不但是可負擔的方案,更加是上佳的社會投資。」

中大經濟系客座教授宋恩榮與港大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等38名學者,昨日發表《「明日大嶼」願景:成本效益的上佳選擇》聯署聲明,指他們一向堅持香港需要保持公共財政穩健,也要確保大型工程的成本效益,反對社會上立場先行及情緒化的口號,甚至流於煽動民情的民粹政治操作。

收回農地成本更高

聯署的學者認為,要實行「明日大嶼」的宏大願景,政府需要提供詳細的成本效益估算,他們清楚明白近年不少工程出現大幅超支及管理不善的情況,市民對政府不信任其來有自。

作為經濟學者,他們沒有能力代替政府管理公共工程,只可以運用專業知識,就項目作初步的成本效益分析,探討是否物有所值。

他們指出,成本分析包括填海的成本、交通基建的成本及無形的社會成本,例如對環境的影響;效益則包括賣地的財政收入、衍生的經濟活動的收入,也要包括種種無形的社會效益。

現時政府初步估計「明日大嶼」總成本約五六千億元,而按發展局的初步估計,人工島填海的成本每方呎為1,300元至1,500元(已包括海砂漲價的影響)。 另一方面,如政府要收回新界的棕地或農地以作新市鎮發展用途,按政府最新的收購價,每方呎最高達1,350元。

學者指出,根據慣常做法,政府還需要為農作物和其他損失多付25%的補貼,即近1,700元,比填海的成本更高。

減輕海隧負荷

他們通過成本效益的分析後估計,「明日大嶼」願景中人工島帶來的財政收入,單計算賣地已可回本,還未計算所產生的經濟活動的稅收及其他社會效益。

同時,人工島的交通網絡,提供港島前往飛機場及新界西的捷徑,能夠減輕三條過海隧道的負荷,疏導新界西與市區之間的交通,從而釋放新界西農地(包括棕地)發展的潛力,社會效益不容忽視。

他們指出,當中工程費用可攤分二三十年進行,以香港政府的財力,應付計劃可說是綽綽有餘,就算出現一定超支,也有足夠的安全空間,保持香港公共財政的穩健。他們的結論是:「綜合成本效益的考慮,『明日大嶼』願景明顯是上佳的選擇。」

38位聯署學者名單

王于漸 港大經濟學講座教授

何濼生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吳嘉豪 中大經濟系副教授

宋恩榮 中大經濟系客座教授

李多哲 中大經濟系副教授

杜巨瀾 中大經濟系副教授

肖 耿 港大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實踐教授

冼勇德 港大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教授

林潔珍 浸大經濟系榮休教授

侯道光 港大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首席講師

施 康 中大經濟系副教授

范耀鈞 科大兼任教授、浸大榮休教授

徐語婧 港大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教授

殷偉憲 中大經濟學系講師

張宏亮 浸大經濟系副教授

曹炳樞 原港大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

盛柳剛 中大經濟系副教授

莫啟聰 中大經濟學系高級講師

郭國全 政府經濟顧問 (2004-2008)

郭潤江 浸大經濟系高級講師

陳裕昌 理大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

陳 衡 港大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

陸炎輝 港大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榮譽副教授

麥萃才 浸大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

程騰歡 港大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

楊汝萬 中大地理及資源管理學系榮休教授

雷鼎鳴 科大經濟系兼任教授、榮休教授

廖柏偉 中大研究教授、經濟學榮休教授

甄潔明 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博士

劉佩瓊 原理大副教授

蔡洪濱 港大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院長

鄭國漢 嶺大校長兼經濟學講座教授

鄭會榮 中大金融學系系主任

謝國生 港大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首席講師

羅雨雷 港大經濟學副教授

羅祥國 中大亞太所經濟政策研究計劃主任

羅 曄 港大經濟學助理教授

關穎倫 港大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教授

註:依姓氏筆劃為序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