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隨想國:三十而立

2018-11-09

興 國

《論 語.為政》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後人解釋有不同說法,多數認同的是,人到了三十歲時,該是依靠自己的本領來獨自承擔責任的時候,而且更已確定個人的人生目標和未來發展的方向。那麼,對一個已經在文學創作道路上走了三十年的作者來說,三十而立又應該作何種解釋呢?

之所以想起這個問題,是日前出席了香港作家聯會成立三十周年紀念晚宴,更獲贈「香港作聯三十周年紀念作品集」的《小說卷》、《散文卷》和《詩歌卷》三冊。回看卷中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除了敬佩那些作家在香港這個缺少文學創作園地默默耕耘數十年的毅力外,更期待作家能夠在三十周年之後,仍然能夠保有創作不斷的毅力和決心,繼續筆耕下去,在「六十而耳順」的時候,收穫更多優秀的作品。

回想三十年前的1988年1月31日,由小說家劉以鬯和散文家彥火(潘耀明)等31位作家成立了文學團體「香港作家聯誼會」(後改名為「香港作家聯會」),那真是蓽路藍縷的時期,想不到能堅持三十年而能迎接大豐收,真是不容易得很。

所以我對香港作家聯會這個三十而立的解釋,是已經可以依靠自己的本領來承擔責任了,更確立了在文學園地不斷耕耘的目標了,便可以更大膽地去嘗試創新,把小說、散文與詩歌推向一個更嶄新的境界,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文學的創作,令年輕人也可以在文學的園地上三十而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