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網人網事】負責任的旅行

2018-11-19

狸美美

雙十一時,許多人除了在淘寶忙着「買買買」,還在微博上急切地表達着想「買買買」的願望--為了一個會說八國語言的柬埔寨小男孩。

事情源於一段躥紅的視頻。視頻的拍攝者是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女網友,她於近日在柬埔寨暹粒旅行時,無意中在塔普倫寺碰到了一位「身懷絕技」的賣旅遊紀念品的小男孩。

小男孩看上去不過七八歲樣子,瘦弱而清秀,挎着一大笸籮紀念品,看造型就已足夠楚楚可憐。一張嘴,震驚四座,在女網友不斷切換語言的提問下均用各國語言對答如流,而且不是簡單地討價還價,而是可以流利地對話,粗粗一算,至少懂八國語言(當然提問的女網友也被網民戲稱為掃地僧)。小男孩忽閃着他又黑又大的眼睛,輪番用各種語言表達着「就買一個 吧,一個美金嘛」的意思。其中普通話說得最溜,更張嘴就唱了一段《我們不一樣》。

小天才、小帥哥、小可愛,屏幕內的女網友終也抵擋不過乖乖買了他的紀念品,屏幕外,一大群母愛爆棚的媽媽姐姐們更紛紛表態:買買買,下次一定要找到他多買!

然而,該買嗎?

很快,一些思想性大V和旅遊大V提出了專業意見:不該買。愈可愛愈不能買。愈喜歡愈不能買。因為這會滋長當地「用孩子賺錢」的錯誤做法,會讓孩子們更沒機會返回校園。不能買,因為我們要做一個「負責任的旅行者」。

負責任的旅行,是近些年國際上很流行的觀念。主要倡導人們去異地旅行時,要考慮自己的行為對當地產生的影響,要「讓喜馬拉雅改變你,而不是你改變喜馬拉雅」。

近些年走出國門的中國人愈來愈多,大家自身素質已有了大幅提升,很多人都知道出門在外不能隨便扔垃圾、不能喧嘩擾民,甚至在博物館不能開閃光燈照相也知道了。但是,對於那些看上去自己並沒直接「作惡」,卻無形中助長了「惡」的行為卻還不夠警惕,而這些,也同是「負責任的旅行」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就比如外出旅行,尤其是到經濟落後的國家和地區旅行時,不要直接給當地孩子金錢、禮物、食物乃至文具,因為這會助長「乞討文化」,會鼓勵家長把孩子當成賺錢工具,會讓孩子自己也不想上學,也會對送不起禮物的孩子家長造成不公平。正確的做法是把財物捐贈給可靠的慈善組織,由慈善組織對落後地區進行科學的扶植。而如果想要購買紀念品,請到成年小販手裡購買,而且請盡量購買手工藝品,這樣做可以支持當地產業,鼓勵當地居民靠勞動致富,增加就業。

同樣,「負責任的旅行」還包括不要食用和購買稀有、珍稀乃至瀕危動物以及用牠們製造的商品,包括海龜、珊瑚、蛇皮、藏羚羊皮製成的沙圖什、象牙等製品,「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不要觀看動物經訓練後非自然的娛樂性表演,比如海豚表演、動物馬戲等;不要參與和動物拍照的付費活動;沒有捧場就沒有傷害。

回到文首的語言小天才,許多到當地旅遊過的網友都確認,包括他在內的許多販賣紀念品的當地小孩,確實都會更「主攻」華人尤其是中國人。道理很簡單,屏幕前超有愛的媽媽姐姐們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好心辦錯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