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雖然還有個半月,二零一八年才結束,但這年的確是名人告別人生最多的一年,不但本港,在國際層面亦然。我才寫了相關題目,本周又有兩位港人熟悉的名人逝世:史丹.李(Stan Lee)和鍾士元。前者為一系列荷里活電影塑造的超級英雄人物家喻戶曉,後者則是香港政壇重量級人物,在香港回歸問題上周旋於中英兩國之間,以其圓滑的手段促成順利過渡。
不過,更值得留意的倒是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年的一系列紀念活動。十一月十一日終戰這一天全球多國都有紀念活動,尤其是戰爭主場法國,當天,全球逾六十個國家領袖出席了在巴黎舉行的紀念活動;主人翁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言時特別警告:民粹主義是引發世界大戰、造成數以百萬人死亡的「古老魔鬼」,而這種思潮正在美國及歐洲再度冒起。
他這番言論被解讀為是針對特朗普及其推行的「美國優先政策」。而事實上,今年以來,圍繞着這項政策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特朗普本人歧視少數族裔的言論、強制性將非法入境兒童跟其父母分開,以及主動發起的中美貿易戰等,都是民粹主義的副產品。
任何戰爭或革命的發生通常都是資源分配不公或社會結構不平衡或有關條約或協議不平等,這些其實可以通過談判、協商、讓步等和平方法解決,然而,有些人往往恃強凌弱,加上頭腦發熱,以致弱者積怨成仇,釀成戰爭。一戰失敗者德國人是一例。後來的說法主要指德國因戰敗而被迫簽署由戰勝方協約國主導的《凡爾賽條約》,而條約將所有戰爭責任都推給德國,並對其實行非常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令德國人極其反感,從而引發了國民強烈的民族復仇情緒。
戰敗失落的情緒兼復仇情緒顯然沒被疏導,包括曾為一戰士兵並在戰爭中眼睛因受傷而一度失明、也失去家人的希特拉。結果,這位思想偏激的青年帶着仇恨而產生復仇計劃,在時機成熟時發動了屠殺猶太人等被他視為劣等的少數族裔,釀成規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明年是二戰開戰八十年,在排外的右翼思潮乃至種族主義幽靈再現的今日,包括香港的所謂「本土派」,人們需要清醒面對之,並冷靜圓滑處理之。否則,若有人再以「以戰止戰」的強硬手法來迷惑,另一場更大的人類災難不是沒有可能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