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緊鄰香港先開放 蛇口模式天下聞

2018-12-05
■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巨變可鑒。左圖為往日的深圳蛇口工業區辦公大廈;右圖為2015年2月24日,一名男子走過深圳蛇口時間廣場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牌。 資料圖片■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巨變可鑒。左圖為往日的深圳蛇口工業區辦公大廈;右圖為2015年2月24日,一名男子走過深圳蛇口時間廣場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牌。 資料圖片

18集的大型電視紀錄片《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3日播放了第三、四集。這兩集聚焦40年來中國主動打開國門、快速融入世界、大踏步趕上時代的壯闊歷程。紀錄片以40年前,改革開放的「第一窗口」蛇口展開敘述,指出中國改革開放是利用蛇口毗鄰香港的地緣優勢,開展對外經濟交流。

40年前,交通部外派梁憲到香港招商局任職。梁憲清楚地記得,1979年6月25日,從香港中環坐快艇一路開到蛇口漁民碼頭,這邊當時「很荒涼、破敗、貧窮」。

隨後,廣東省向中央提出,利用蛇口毗鄰香港的優勢,開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 「就是要找一個最靠近香港的地方,看看我們能不能把經濟發展起來」。

港商見證「深圳速度」

時任香港招商局副董事長的袁庚等招商局第一批創業者來到蛇口,開始了大膽探索:最早按照國際慣例與初創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作的機制;最早更新價值觀念、時間觀念等新模式。

填海建港的開山炮,吹響了深圳改革發展的衝鋒號。蛇口工業開發區,從構想到動工只用了不到四個月。1981年,蛇口港投入使用,成為全國第一個自負盈虧的集裝箱碼頭。

工程業領頭出國門

不僅是蛇口,紀錄片介紹,從邊貿小城綏芬河、福州電信業引進程控交換機、上海大眾引進桑塔納到中國首屆進口博覽會,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區域,從「引進來」到以開放促改革,不斷將對外開放引向更深層次。「步入新時代,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改革開放初期,一批工程企業率先走出國門尋找機會。

當時,留給中國人的機會,大多是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中國建築,第一站選擇了條件艱苦的中東。1981年,中國建築承包北也門「打井工地」;1984年,中國建築承包伊拉克凱菲爾希拉菲亞項目(四壩工程);1987年,中國建築承包伊拉克北佳其拉水利灌溉工程。

在第四集《到世界市場的大海中去》中,聚焦中國「走出去」。以萬華併購海外企業、福耀美國辦廠、中國建築走出去、霍爾果斯外貿口岸等故事,展現中國正在掀開持續開放的新篇章。■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琳 北京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