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育比較政策專家分析指,港台兩地於大學發展策略的一大分野在於對「國際化」重視程度,台灣近20年來深受所謂的「本土化」影響,導致研究論文等成果難以走出國際;相反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仍有效保留以至發展原有的國際化優勢,加上國家龐大機遇,讓教育界有更大發展空間。
嶺南大學副校長兼比較政策講座教授莫家豪分析指,台灣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其實相當重視國際化,當時大學表現亦很出色,惟之後情況有所轉變,個別政治人物極力標榜所謂「本土」,令社會逐漸忽視國際化的重要性。
台大學人員缺動力
他分享一次獲台灣邀請到當地大學擔任海外評鑑人的經歷,「一些老師雖了解國際化的重要性,亦很努力撰寫英文文章,但系主任本身不認為需要國際化,衡量教員升遷時視中文文章的價值更高」,個別情況甚至涉及政治因素影響,如校園在任者本身是「綠營」支持者,亦有機會將「本土」思想帶入大學。
當學府政策、評估機制以至運作都不以面向國際作主要考慮指標,久而久之大學人員更欠缺動力,影響大學排名。
莫家豪提到,另一項差異在於台灣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推行大學擴招政策以來,大學數目大幅增加,「這一方面是要滿足島內民眾想要獲得高等教育學歷的需要,但亦導致當局投資難以集中」,導致大學發展受限。
相比之下,香港資助大學投入相對集中,校內亦重視國際表現、英文水平、海外交流機會等國際優勢,「如在國際學術合作的傳統、關係、方法等等,非一朝一夕可以取代」,這些都在「一國兩制」下得以保留。
他又表示,在「一國」支持下香港亦能參與由國家主導包括探月工程等大型項目,進一步發揮所長,隨着國家不斷強大,世界各地亦有興趣尋求合作機會,香港正可充分發揮橋樑角色,形成多贏局面。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則指,雖然不宜單純以排名判斷大學高低,但確認近年台灣的大學水準是有所下降,或與當地經濟及社會政治化等因素有關。比較之下,香港大學界自回歸以來發展理想,科研水平更是國際認可。
他亦表示,香港基礎科研縱優勝,惟科研應用層面或仍比不上台灣,但在「一國兩制」優勢下未來可與內地加強合作研發,結合內地工業生產再通過本港市場銷售至世界各地,可望將科技轉化為經濟發展新引擎。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