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由於年代久遠,在穿越兩千餘年的時空過程中很多都不幸「粉身碎骨」。為了讓大秦軍團重新「復活」,多年來陝西文物保護科研團隊一直致力於攻克這一複雜的世界級難題。香港文匯報記者25日從陝西省文物局獲悉,2018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西安交通大學攜手合作,創新性提出並應用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陶質文物保護黏接技術,不僅讓珍貴陶質文物的保護修復變得更加有效、安全、耐久,同時也填補了內地相關領域的空白,繼續在陶質彩繪文物保護方面領跑全國。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
據了解,早在40多年前兵馬俑被發現時,陶俑的彩繪保護和修復工作就已經開始。從2010年開始,秦陵博物院與西安交大通過「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等研究平台,共同針對文物保護工作中的重大技術難題和關鍵技術開展攻關。2018年雙方合作項目「中國古代彩繪的指紋識別及有機、無機雜化材料保護關鍵技術和應用」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微納米硅基雜化材料的研製及其在風化磚石陶質文物的保護應用」獲得陝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也使得陝西成為全國陶質彩繪文物保護技術的集散地和輻射源。
科研成果在兵馬俑上顯效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專家表示,在「中國古代彩繪的指紋識別及有機、無機雜化材料保護關鍵技術和應用」項目中,針對中國古代彩繪出現病變和古代彩繪的珍貴性、不可再生性和大型彩繪不可移動性等問題,科研團隊建立了準確可行的全反射傅立葉紅外光譜等無損和微量識別彩繪黏合劑分析的標準圖譜,揭示了陶質文物黏合劑的光降解、熱降解、生物降解等機理。同時,基於彩繪有機、無機複合結構特點,科研團隊創新性地研製出有機、無機雜化材料,構建彩繪保護材料有效性、安全性、耐久性的評價方法。該材料在秦陵博物院的兵馬俑等多處文物現場進行黏接回貼和加固保護,取得安全有效的針對性保護效果。
在「微納米硅基雜化材料的研製及其在風化磚石陶質文物的保護應用」項目中,針對陶質文物關鍵病害,科研團隊對用於黏接回貼、滲透加固、表面防護等保護材料進行深入研究,設計製備出具有良好基體匹配性和兼容性的微納米硅基有機、無機雜化材料,探索出保護材料功能時效和壽命預測方法,在新型陶質文物保護材料的設計、製備和功能實現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據悉,在上述兩個項目中,科研團隊在陶質彩繪文物修復室和現場黏接、回貼、加固和表面保護等方面,取得具有原創性的突破。既搶救保護了珍貴文化遺產,促進保護工藝改良完善,構建文化遺產保護材料性能評價方法和標準,更為揭示古代彩繪工藝、修復歷史、真偽識別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範例,也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材料的深入基礎研究奠定了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