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路 資深評論員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經過中央和粵港澳三地政府和專家反覆研究推敲,終於正式發佈。筆者欣喜地看到,大灣區規劃綱要既明確未來發展的總目標,也明確了戰略定位以及廣州、深圳、香港和澳門各自發展定位,重要的是還有路線圖和時間表。下一步,最為重要的就是去落實執行。作為香港方面,務必要藉着大灣區規劃的金鑰匙 ,在打通大灣區各種生產要素便捷流通的任督二脈,作出應有的貢獻。
大灣區作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全球罕見的特殊區位,既有着「一國兩制」的優勢,也同時因為各種「關卡」多而影響了生產要素,例如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等高效便捷流通,進而阻礙大灣區特殊區位優勢的發揮。因此,目前將緩解和克服「關卡」障礙擺在重要的位置,並且定出了路線圖和時間表。
粵港澳大灣區的五個戰略定位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實現這五個戰略定位,既體現了中央推動大灣區建設的戰略目標,也切合大灣區各城市的互補優勢和發展需要。不過,也要看到,要實現這五個戰略定位,很關鍵在於實現高度的「互聯互通」,打通任督二脈。
規劃綱要在「發展目標」一節指出,「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在這裡,對要素流通的要求是「順暢」。而到了2035年,則是要求「大灣區內市場高水準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筆者體會到,推動「互聯互通,要素高效便捷流動」與科技創新,是大灣區綱要的兩個支柱,也可以說是兩個靈魂。而從某種意義說,打通任督二脈,更是要先期起步,作為創新發展的基礎和支撐。因此,規劃綱要對於在硬件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作出了部署。包括,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支持香港發展船舶管理及租賃、船舶融資、海事保險、海事法律及爭議解決等高端航運服務業;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支持香港機場第三跑道建設。在軟件方面,規劃提出要提升粵港澳口岸通關能力和通關便利化水準,促進人員、物資高效便捷流動。
現實中,我們大家也都可以見到未盡人意的地方,例如港珠澳大橋的車流量不足的問題,與大橋每天通過20萬輛的設計能力相去甚遠。首先,香港的60萬輛私家車只有不到一萬有可能拿到證上橋,絕大多數車主和家庭只能「望橋興嘆」,想上橋打個轉,不入珠海或澳門,只是領略一下大橋風光,都不可以。至於,內地車輛想利用大橋來往深圳與珠海進而到達大灣區其他城市,更是不可能。這不正正是大灣區綱要要克服的障礙嗎?試想,歐盟各國車輛可以便捷通行,為何港珠澳大橋就是「上橋難」?筆者認為,目前粵港澳地區的「雙牌制」通行制度應該逐步取消了,要變換更加方便車輛流通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的時間內,香港的私家車不但可以便捷行走港珠澳大橋,而且應該也可以從其他陸路口岸便捷北上。同時,香港方面也應該積極思考,方便內地車輛使用大橋來往珠江兩岸,例如是否可以在大橋香港下橋位經屯門連接深圳灣口岸的連接路開闢全封閉的專用通道,供內地車輛使用,不需辦理香港出入關手續。總之,借大灣區規劃綱要金鑰匙,掃除陳舊觀念和官僚作風,大灣區互聯互通起步必有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