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楨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爐,讓我們有更具體的方向,去認知並探討這個常住人口7,000萬、經濟規模等同全球第10大經濟體的城市帶,未來十數年的前景與挑戰。筆者長期關注「華南─環南海」經濟體的城鄉發展,以及人力資源變化,愚以為,中外專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討論,離不開人口流動、制度變更、基建配合三大層面。
所謂「9+2」11個城市的人口結構轉變,以及之間人口流動,是一切變化的源動力,以及最終決定因素。經過40年改革開放,以及此前30年乃至上百年艱苦工業化之後,今天的中國,尤其是大灣區不只解決了生存問題,生產問題也得到長足發展。眼前,如何把精神及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成為城鄉共融進步的戰略目標。
因此,從根本上講,粵港澳大灣區的成敗,不只在於「宜業」,也在於「宜居」,此兩點的重要程度,起碼是等量齊觀、不應偏廢。在穗、深、港等大城市及周邊城鄉腹地中,香港高齡化程度最深,發展水平、個人及公共財務狀況,又有比較充分的變革本錢。未來,香港如何發展出一套高齡化社會可持續發展模式,將決定香港在大灣區,乃至「華南─環南海」的戰略角色。
毫無疑問,香港亟待解決高齡化社會持續發展的問題;同時,香港有充裕的財政資源,以及較豐富的專業經驗與雄厚的產業潛力。除穗、深、港、澳以外,珠海、佛山、中山、惠州等城市,都可在安老、休閒產業上,開拓新經濟增長點。隨着戰後嬰兒潮及其第2代步入中、老年,長者不等於消費力弱,安老不是純粹的社會福利,此一狀況,應為社會所認知。
筆者所提倡,並非多建幾所大型安老院、療養院,而是整個大灣區,尤其是珠海、中山、佛山、惠州等城市及周邊鄉鎮,在總體規劃與拓展藍圖上,要配合高齡化社會的到來。當一個社會、乃至一整個城市帶中,長者人口絕對數快速上升,我們在交通規模、空間劃分,以及具體硬件與科技設備佈局上,都要有所考慮、有所配合、有所投放。由是形成區內大循環,建立中、高齡「服務─消閒─科技─設計」四位一體的產業鏈。大灣區可根據南粵地區文化與品味,營造適合中國人、較為舒適的中高齡社群生活模式。
特區政府、學界、商界與專業服務界,大可作為相關產業的先行者,向海外學習取經。初有所成,既可率先惠及本地長者,也可推廣至大灣區,既滿足香港社會所需,又促進大灣區的整合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