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做好粵港澳大灣區教育領域的合作 (下)

2019-02-23

王福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部長 研究員

目前,大灣區內國際化教育發展不均衡,資源嚴重不足,無法滿足現實需求。就在教育部註冊備案的國際學校數量而言,北京一市就有19所,而廣東全省僅有18所且分佈極不均衡,其中廣州9所,深圳6所。就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而言,大灣區內只有6家,其中廣州3家、深圳1家。而社會上選擇國際學校的需求強烈,現有能力無法滿足需求。

內地國際化教育資源嚴重不足

粵港澳三地教育領域的合作缺乏系統性的頂層設計。「兩制」下的「教育跨境」合作存在嚴重的體制機制障礙,在教材內容、學制期限、考試制度、學歷互認等方面存在衝突。對外籍人員子女的就學,廣東尚未推行外籍生源學籍備案制,地方教育部門多數將之當作份外之事。對於外籍教師的資格互認仍存在制度障礙,國際化的教育人才流動性差,師資配備難以實現國際化。

十九大提出「制定完善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在內地能接受到國際化教育是港澳居民在內地安心發展的先決條件。大灣區作為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平台,應大力發展民辦國際化教育,補足大灣區內部分缺少國際化教育平台的短板,營造支撐創新、吸引人才的國際化營商環境。要進一步放寬大灣區民辦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政策,尤其是降低對國際高中、國際學校的設立和審批的「門檻」, 建立大灣區內人才互通、國際學生學籍備案和學分互認、來華入學統一考試認證制度和高水平漢語服務中心,加快教育融合和課程改革,加強校際互通和校長聯誼,推動大灣區教育國際化進程。

積極探索建立國際教育示範區

在國家發展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要彰顯制度自信,摒棄意識形態之爭,在大灣區創設國際教育示範區。支持三地高校共建科研設施,聯合開展科技攻關。支持大灣區持續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和特色學院,推進「雙一流」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通過打造國際化教育高地,推動中國到2049年成為國際教育中心,引領國際教育規則,成為人們最嚮往的留學目的地。

教育領域的合作包括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面合作。基礎教育應注重培育國家認同理念,要引導港澳教材增添更多中國元素,取消港澳教師到內地任職資格限制,鼓勵三地中小學校長任職式交流,支持港澳子女與內地居民享受同等教育權利,在內地創設更多國際學校。高中教育方面,要鼓勵三地青年自由選擇就讀院校,對港澳居民提供與內地學生相同的政策優惠。職業教育方面,要支持各類實訓基地合作共建、學生互派交流,鼓勵港澳青年在內地生活就業。高等教育方面,要以設置助學金等方式吸引更多潛在管治型人才來內地接受教育,要打造粵港澳各類高校聯盟,支持人才互用、項目共擔等類別的深度合作。

大灣區是否能實現向心發展,關鍵因素在於港澳青年。要通過創新高等教育合作,吸引港澳青年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要多方式解決教育發展的資金來源,支持辦學主體多渠道籌集辦學資金,推動辦學經費來源多元化。鼓勵社會資本、國有資本和政府資本以多元組合方式進入教育領域,探索實行政府投入和社會捐助建立基金會為主的大學經費運營模式。要充分發揮市場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配置能力,盡快出台配套支持政策,推動優質、國際化教育資源和教育平台的充分供給。(續昨日,全文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