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忠平 鳳凰衛視評論員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在兩會表示,中國今年準備發射「嫦娥五號」,實現在月球採樣返回,中國將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月球採樣返回的國家,將實現中國開展航天活動以來「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中國將實現在月球任一點降落
2019年年底,中國探月工程第一階段將會圓滿收官,順利實現「繞、落、返」的探月三部曲。下一階段,中國將會實現在月球的任一點降落,並發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等月球探測器。
吳偉仁特別指出,中國將在2020年發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在火星着陸並巡視探測。「螢火一號」主要科學探測目標是對火星的空間磁場、電離層和粒子分佈變化規律,以及火星大氣離子逃逸率進行探測。此外,還將探測火星地形地貌、沙塵暴以及火星赤道附近的重力場。這是中國第一次嘗試探測火星,說明中國早就對探測火星做了技術可行的工程設計和製造。
中國航天在月球探測中的穩紮穩打,為探測火星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技術積累。火星探測過程與月球類似,都是要經歷「繞、落、返」三個階段,中國在地球以外的月球即將完成這三部曲的實際工程應用,完全可以把「嫦娥」工程技術應用的成果和經驗推廣到火星探測中,也就是中國航天的深空探測計劃完全是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在完成了完整的月球探測工程後,中國不失時機同步啟動火星探測工程,在原有「繞月球」的技術基礎上,做到「繞火星」,本身就是一條技術捷徑。
但火星相比地球距離要遠得多,因此,火星測控難度要比38萬公里的月球測控難度大很多,尤其是長時間的時延會讓火星探測器對自主控制要求更高,才能確保火星探測器該變軌時自主變軌,該減速時自主減速,該降落時自主降落等。
2030年中國載人登月預備登陸火星
尤其是探測器降落在火星的難度要大得多,因為火星大氣十分稀薄會導致探測器下降速度異常快,只能用更大的降落傘來減速,但降落傘直徑過大容易撕裂,因此必須採用組合降落方式,如開傘減速和制動火箭減速等。
儘管「嫦娥五號」探測器年底就實現「四個首次」,但畢竟是降落在近在咫尺的月球,做好火星探測的「四個首次」,需要有更多創新技術。此外,「玉兔二號」月球車多次成功實現自主休眠、喚醒、自檢、工作等,也為研製火星探測器巡視車提供了比較好的技術實踐基礎。
人類登月工程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借助月球這個「跳板」實現登陸火星。中國「嫦娥」後續工程也為中國登陸火星提供「中國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