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特稿】藝術弘揚佛法 圓館象徵圓滿

2019-03-28

慈山寺,坐落大埔,觀音聳立,慈目垂世,法喜充滿。《觀無量壽經》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寺名「慈山寺」,由李嘉誠書寫供養,以示其虔誠禮敬佛法之心意。

慈山寺立寺皆因李嘉誠有感於香港市民生活和工作壓力沉重,動念興建慈山寺,期以淨化人心。誠如他所言,「願眾生擁有充滿希望、慈心、覺悟的人生。」

2015年落成後的慈山寺採山水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慈山寺建築群借鑒盛唐建築之風格,並糅合現代科技與創意,採以啡色、銀灰色、翠綠色為主色調,整體淡雅古樸。戶外70米高的青銅觀音聖像立於6米圓台之上,身潔白色,雙目俯視,法相慈悲祥和。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十多年前,李嘉誠在籌建慈山寺時,已開始醞釀興建佛教藝術博物館,用藝術弘揚佛法。

李嘉誠說:「佛法是適合每一個人的哲理。佛教藝術博物館旨在講述追求覺醒的故事,以及其在時代承傳進程中備嘗的蹉跎。」

他又說:「館內展列眾多造像,佛菩薩美麗超然的微笑背後原是無數人奉獻的甘苦,博物館讓大家欣賞佛像美學的同時,也有探覺尋悟,讓佛法承傳,啟迪正念的意思。」

將佛教藝術博物館建於觀音聖像座下,可謂是地盡其用,同時又保留了寺院清淨莊嚴的氛圍。

博物館共花了3年時間建成,主體建築由圓形空間構成,象徵自在與圓滿,寓意參學者步行其中,也能感受到自在與圓滿。這也是目前香港首間以佛教藝術為展覽主題的博物館和學術研究基地。 ■香港文匯報記者 沈清麗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