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夥劍橋研究揭英教育方式讓小孩更懂換位思考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詹漢基)孩子會否觀形察色,原來與親子間的溝通方式有莫大關係。香港教育大學與劍橋大學合作研究發現,香港幼童不大懂得「睇人眉頭眼額」,其「心智解讀」能力較英國兒童明顯滯後,當中或與教養文化差異有關。負責學者指,不少港爸港媽對待子女慣於「指令式」溝通,或影響孩子「心智解讀」能力發展,建議父母改變日常用語習慣,並多以繪本幫助將心智過程形象化,啟發孩子換位思考。
「心智解讀(Theory of Mind)」能力,指一個人能否理解及代入別人的思維,從而解釋他人想法、預測他人行為。心智解讀能力高的孩子,較能明白比喻、諷刺、或善意謊言等複雜表達方式,理解能力亦較高,同時也懂得看人「眉頭眼額」,於社交及透過觀察別人學習方面均有優勢。
教大心理學系助理教授王貞琳團隊與劍橋大學合作,於香港、英國兩地招募120組育有3歲至5歲幼稚園小孩的家庭參與,就幼童心智解讀能力作比較研究。幼童要接受多個情境測試,分析他們能否代入情境之中,從他人角度思考,抑或一直傾向「自我中心」,只以個人認知去猜測結果,出現「錯誤信念」(見表)。結果發現,英童有超過67%能通過測試,同齡港童卻只得一半達標,明顯落後。
英父母「心智敏感度」較港高
此外,研究團隊亦讓家長們接受測試,形容孩子及分享親子相處方式,發現英國父母傾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較注重其性格、情緒及願望等,展示出較高的「心智敏感度」;而香港父母則傾向描述外在特徵,強調子女的認知和學術才能等,對孩子心智並不敏感。
團隊進一步以統計方法,控制兩地父母「心智敏感度」差異,發現兩地兒童心智解讀能力的差距也會消失,說明港童「心智解讀」能力低落,或與父母「心智敏感度」較差有密切關係。
心智過程形象化有助改善
王貞琳認為,若父母想提高孩子的「心智解讀」能力,應該「多把孩子當『人』看」,重視他們的心智。她表示,親子溝通時應多注重心理狀態的描述,如「我欣賞你」、「我希望」、「你對這感興趣是因為」等句子;同時不應只重權威教養模式,減少使用「指令式」語句,例如「不准......」、「你要......」、「我說過不可以」,不僅可以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更能夠培養他們換位思考的能力。
此外王貞琳也建議,父母可以與孩子共同閱讀繪本,透過繪本的畫面線索,有助將無形的心智過程形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