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王陽明的秀峰《紀功碑》

2019-05-18
■ 秀峰王陽明紀功碑。 作者提供■ 秀峰王陽明紀功碑。 作者提供

■ 張桂輝

王陽明(1472-1529),本名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以哲學成就載入史冊。其學術不單影響我國明清兩代以至近現代,而且遠播日本、朝鮮等東南亞國家。

2019年,是王陽明平定朱宸濠叛亂、任江西巡撫和發表「致良知」500周年。江西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建中央委員趙波,日前建議江西開展王陽明500周年相關紀念活動。我由此想起王陽明和他的《紀功碑》。紀功碑,古已有之。我國歷史上首次有戰功紀念刻石的是「燕然勒功」--東漢永元元年(西元89年)國舅竇憲率大軍征伐北匈奴,大破北匈奴後,登燕然山,摩崖勒石,刻字記功。王陽明《紀功碑》藏身於廬山南麓的秀峰。南唐中主李璟,曾在秀峰築台讀書,保大九年(951),李璟敕令在這裡修建寺廟,賜名「開先寺」,意思是「開國先兆」。在李璟讀書^下,有一塊數丈見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通石刻。從右至左分別為明代徐岱的詩作,北宋黃庭堅《七佛偈》,王陽明的《紀功碑》。

有句成語,叫做歷久彌香。王陽明便是這樣一位歷史人物。本世紀以來,隨荈Е峇憭々蚳銢O儒家研究的持續深入,以王陽明為代表的文化大家,逐漸成為學界的熱點:2012年1月31日,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播出紀錄片《廬山文殊台:心學大師王陽明》;2017年10月,四十集大型歷史正劇《千古大師王陽明》正式簽約啟動,該劇緊緊圍繞王陽明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的人生不同階段,講述王陽明傳奇的一生;2017年12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千古一人王陽明》......

正德十四年(1519),能文能武的王陽明,平定了危及大明江山的寧王之亂,在贏得「大明軍神」美譽的同時,背上了「功高蓋主」的包袱。重壓之下,他不得不將全部功勞歸於無能的皇帝明武宗。數月後,王陽明在秀峰憤憤然寫下《紀功碑》,並刻石存世。次年春日,登上廬山,在天池峰揮毫作詩,在文殊台夜觀天象。文殊台,一層平頂、臨壑而建,立身於天池山西邊,北側壘有上台石階,下有石室五楹,石木水泥混合結構。戊戌之夏的一天上午,我在廬山遊覽了龍首崖、文殊台後,穿過那個用不規則石塊堆砌,由近代著名政治家、學者康有為題額的「天池寺」山門,沿茪悁嶽p麻條石鋪就的山道,向北攀登不過百餘米,一座隱身林間的紅瓦石亭出現在眼前。

這座汪精衛當年修建、意在保護王陽明詩刻的亭子,有兩個與眾不同之處。其一,亭子周遭,全是石板「護欄」,沒有人們進出的「門」。為了一探究竟,我只好高抬笨腳,跨欄而入;其二,亭子中間,不是平地,而是一塊北高南低的斜坡狀天然巨石,上方刻荂u照江崖」三個遒勁有力的楷書大字。據明朝嘉靖年間著名學者桑喬所撰的《廬山紀事》記載,此三字為嘉靖文人劉世楊所題。「照江崖」之下,從右至左並排茖滼q石刻。其右為王陽明詩:「昨夜月明峰頂宿,隱隱雷聲在山麓。曉來卻問山下人,風雨三更捲茅屋。」落款:「陽明山人王守仁伯安書」。寥寥數語,意味綿綿。表面看,是在描繪大自然的奇妙現象,背後卻暗喻王陽明內心的憂憤。

這就要由此及彼,與王陽明的秀峰《紀功碑》聯繫起來。《紀功碑》長約242厘米,寬約234厘米,碑文字體莊重遒勁,揮灑自如,氣勢宏偉,刻技僂禲A字跡清晰。全文如下:「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稱兵向闕。破南康、九江,攻安慶,遠近震動。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復南昌,宸濠擒,餘黨悉定。當是時,天子聞亦赫怒,親統六師臨時,遂俘宸濠以歸。於赫皇威,神武不殺。如霆之震,靡擊而折。神器有歸,孰敢窺竊。天鑒於宸濠,式昭皇靈,以嘉靖我邦國。正德庚辰正月晦,提督軍務都御史王守仁書,從征官屬列於左方。」初讀碑文,頗為困惑。碑文中明白無誤地寫道:「宸濠擒,餘黨悉定。」接下來卻筆鋒一轉:「天子聞變赫怒,親統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既然經過鄱陽湖大戰,宸濠已經被擒,叛亂也已平定,為什麼天子還要親自率兵,並俘獲宸濠、凱旋而歸?這不就有點「自相矛盾」了。由此及彼,細加品味,王陽明這樣行文,並非條理不清,而是另有隱情。

原來,武宗的宦官、寵臣張永、江彬、許泰等人,對王陽明嫉恨已久,當他們接到王陽明的捷報後,不是如實報告,而是歪曲事實,在武宗面前誣告說,寧王叛亂前,曾與王陽明聯繫過,王陽明卻密而不報,可能腳踩兩隻船--看哪邊得勢,就投靠哪邊。因此,對王陽明應當嚴加提防。武宗一聽,非但信以為真,而且怒火中燒。於是,明知叛亂已平,還是興師動眾,親率大軍前去「平叛」。其行為暗藏殺機:如發現王陽明有異常,便隨時隨地將其處置,以免留下後患。

王陽明探知內情後,驚恐不安,只好將朱宸濠交給武宗大軍的先行官張永,把「首功」拱手相讓,希望他在皇帝面前替自己說點好話。與此同時,王陽明向皇上重新報捷,將功勞全歸於天子,並再次表明忠誠。武宗收到捷報後,命王陽明在九江一帶待命,等事情完全搞清楚後再酌情處理。王陽明雖然暫時逢凶化吉,但卻耿耿於懷、心有不甘。次年正月,王陽明遊廬山秀峰「開先寺」時,便煞費苦心寫下《紀功碑》,簡要記錄了平叛過程。通觀碑文,激揚飛越,縱橫跌宕,將行書的灑脫和楷書的莊重糅合在一起,使全文氣韻貫通,雄健蒼勁,代表茪陽明書法的極高水準。清初詩人王漁洋觀賞了王陽明詩碑後,激動不已,寫詩讚道:「文成摩崖碑,其字大如斗。萬古一浯溪,光芒同不朽。」王漁洋將《紀功碑》與顏真卿的頂尖之作《浯溪碑》相提並論,認為二者同樣萬古不朽。

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是,皇帝老兒非但沒有褒獎他,反而要親率大軍前來「平叛」,差點就把有功之臣的小命給「平」了。王陽明正是抱茬o種憤憤不平、惶惶不安的心境在秀峰留下《紀功碑》,碑文委婉地透露自己本應得到的功勞。今天看來,王陽明一邊向皇上報捷,且將功勞全歸於天子;一邊揮動妙筆,撰寫峰回山轉的《紀功碑》。如此這般,既是為自己付出打抱不平,也是為歷史真相留下證據。乍看起來,似乎不夠光明磊落,至少有口是心非之嫌。然而,王陽明這樣做,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有道是,「官逼民反」。王陽明之所以出此「下策」,完全是被武宗逼出來的。可謂是,於無奈中折射出這位心學集大成者的高明。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