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柏格森與綿延概念

2019-05-11

■ 葉 輝

早前重讀柏格森(Henri Bergson),從《時間與自由意志》(Time and Free Will)與《創造演化論》(Creative Evolution)讀起;他以哲學家身份獲頒192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他乃法國人,但在討論「生命哲學」(philosophy of life)時,經常用上德語Lebensphilosophie,亦提到尼采(Friedrich W. Nietzsche)、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與齊克果(Sren Kierkegaard)等的反理性主義。

何謂「生命哲學」?

「生命哲學」是指哲學家試圖歸納的生命定律,將人類、生物等等宇宙所有的發展組織而提出的哲學見解,諸如叔本華之生存意志論(宇宙本質是生存的慾望)、尼采之「權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達爾文(Charles R. Darwin)之生物演化論,俱普遍被視為生命哲學。

生命哲學這哲學分支源於十九世紀,一眾生命哲學家認為哲學將物質與精神分割並不適合,哲學的研究對象不應單純只在兩者取其一,而應為兩者整合而觀的「生命」,研究對象也僅是人,而包括世界的所有東西:山、海、地、空氣等,更包含歷史及社會層面的分析;生命哲學不再將生命、世界視為靜止物,而應視為一個可創造及發展的歷程。

他在《時間與自由意志》中提出「綿延」(durme)概念,對上世紀歐陸哲學家如德勒茲(Gilles Deleuze)影響極深;他又在《創造演化論》一書將實證科學與形而上學連結,以論述一套科學與哲學互融的世界觀;他雖生於達爾文主義盛行時代,但對此說抱有懷疑;他認為事物皆向前進此點是確定的,背後正好有一股「生命衝力」(elan vital),西方傳統的形上學就一直(以各種概念或命名)欲找出動力所在。

他將理性哲學喻為一部照相機:理智(intellect)僅將世界的動態一張一張定格拍攝,再如電影快速放映,然而此種掌握世界的方式,實質上不完整;空間可用尺來量度,而時間則不可,他認為時間並非今人所理解一秒、一分鐘,此為斷裂的空間式的量度單位;真正的時間不可量度,世人感覺一種連續性,而「直覺」則存在於此種連續性之中,他稱此種連續性為「綿延」(法文為durme),可英譯duration。

「綿延」乃自由的創造意識,其向上運動創造精神以及生命形式,因此生物的進化歷程即意識創造歷程,而物質則為「綿延」停滯或削弱的結果,亦為一種心理過程,在離開物質並無相對靜止的絕對運動;他對道德與宗教亦主張超越僵化的形式與教條,走向主體的生命活力與普遍之愛。

簡言之,世人所感受的「時鐘上的五分鐘」,跟「過山車上經歷的五分鐘」或「在下課前經歷的五分鐘」有所不同;鐘上的分割點注意分秒在客觀上可量度,乃逐點構成的假象;但「過山車上經歷的五分鐘」過得很快,「在下課前經歷的五分鐘」又覺得很慢,此為主觀意識上的連續,他所言的「直覺」即存在於連續的意識之中,世人在生活體驗中實然以此種方式,而非格林威治標準時間,那就構成對世界理解的差異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