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事物有無限角度與片刻

2019-05-18

■ 葉 輝

話說柏格森一直以來受到很多思想家所影響,當中包括普羅提諾(Plotinus)、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康德(Immanuel Kant)、史賓塞(Herbert Spencer)乃至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涵蓋古典的現代的,此外,很多科學家、藝術家、神秘主義者對他有所啟迪。

柏格森為羅素(Bertrand Russell)之邏輯原子論及分析方法的競爭對手,即使僅為間接對手,與羅素不同的是,他不僅改變分析方法,更堅持哲學應完全拒絕分析;他遂有此說法,形上學「免除特徵」,因此處於必須表達「無法表達之物」的困窘立場。

此外,他不僅反對簡單事實、簡單事物與感官作用的觀念,更反對哲學包含事實、事物與感官作用的觀念;他的基本本體論乃變遷本體論,其對象並非事物或事物性質的變遷,而為變遷本身,變遷遂自成整體。

「綿延」觀念即變遷的實在,他認為不但事物性質有所變遷(比如藍色的事物變成紅色,年輕的事物變老),生命本身的物質亦有所變遷;此外,他更認為概念乃靜態的與片面的;當世人嘗試分析事物,已採取某一觀點而放棄另一觀點,從而扭曲及改變事物;凍結事物時間卻不可理解事物發展,分析無法令人滿意,皆因事物存在無限的角度與無盡的片刻。

假如讀者視之為詩篇,遂展示戲劇性--世界被兩種相互衝突的趨向所創造,其中物質在意識中展示下降運動,第二種則具有自由情感及永痝迣y力的生命,不斷向知識及無限的視界推進;兩種因素相互混合,彼此制約;此一基礎差異見於植物與動物界、非動的及運動的有機活動之間;植物借助陽光儲存從惰性物質中抽取能量,動物則可免除,因可從植物攝取已儲存的能量,均衡釋放爆發力;在較高階段,動物界在損害狀態下維持生命,以此種能量的聚集可強化發展;進化之道變得日益多樣,選擇絕非盲目為之;本能隨利用器官而產生。理智的胚胎期已存在,但對本能而言,智能仍為劣等。

柏格森1889年之學位論文《試論意識的直接材料》(Donne es imme diates de la conscience)已提出時間並非某種抽象的或形式表達,為永遠關涉生命及自我的實在;他稱此種時間為「持續時間」,與生命力相似,此種概念可闡述為「活時間」,乃動態流動,呈現出經常的及永睄W長的量變;那就避開反映,不與任何固定點相聯繫,否則將受限而不復存在;可由一種趨向內在本源的內省、集中的意識所感知。

柏格森在科學敘述並未談及本能的本源--也許源自被熟練掌握與探究過的個人體驗,或者源自靈魂解放的危機,從而推測上世紀末佔統治地位的理性主義生物學的沉悶氣氛引發此種危機;他在此種科學的影響下成長及接受教育,當他反抗此種科學時,已在物質世界的概念結構領域掌握非凡武器,當理性主義之網試圖禁錮生命時,他試圖證明動態而流動的生命可穿網而過。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