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重溫失傳的端午習俗

2019-06-03

戴永夏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歷來很受人們重視。因為時值盛夏,毒蟲孳生,過去常常疾病蔓延,瘟疫流行,所以端午節的許多習俗,都與除瘟辟邪有關。有些習俗流傳至今,如插艾草等等,有的則早已失傳。重溫這些失傳的習俗,不但能豐富我們的文化生活,也能增添節日的情趣。

在古代,從宮廷到民間,都流行端午節互贈「辟瘟扇」的習俗。所謂「辟瘟扇」,就是扇面上繪有蠍子、蜈蚣、蟾蜍、壁虎、毒蛇這五種毒蟲的紙扇。人們互贈「辟瘟扇」,是為了除毒辟瘟,健身強體。這種贈「辟瘟扇」的習俗,始於唐代。唐.馮贄在《雲仙雜記》中,明確地說道:「洛陽人家......端午以花絲樓閣插鬢,贈辟瘟扇。」 此俗傳到民間後,扇子的作用進一步擴大,人們認為它能扇跑陰風,扇走瘟疫,於是互相贈送以驅瘟辟邪,祝福健康。

舊時過端午節,還有掛葫蘆的習俗。每到這天,家家戶戶都在門前懸掛紙葫蘆,以禳毒防病。紙葫蘆是用各色彩紙摺疊而成,葫蘆下面綴有紙穗,顯得十分精巧美觀。端午節將紙葫蘆掛出來,除了辟邪,也為節日增添了喜慶氣氛。

端午為何掛葫蘆?民間有多個傳說,其一說是:有一次,八仙之中的呂洞賓化作賣油郎到一山村中賣油,油價標明後任人根據所打油的多少而自行付費。於是一些貪心的人便多打油,少付錢。有一少年也學着別人的樣子,打油少付了打油錢。他回家後將這一情況如實地告訴了母親。母親聽後,對兒子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教育,並責令兒子立即把少付的油錢送還賣油郎,並賠禮道歉。呂洞賓深感其誠,於是告訴這位少年,五月初五將有大禍降臨人間,回家後在門口掛一個葫蘆便可躲過災難,平安無事。少年將這一消息告訴了母親,這位心地善良的母親又立刻把這一消息轉告了眾鄉鄰。於是,聽到這一消息的鄉鄰都在端午節早晨,在門上掛起了葫蘆。果然不久,一場特大山洪捲走了沒有掛葫蘆的人家,而掛葫蘆人家則安然無恙。從此留下了端午節掛葫蘆的習俗。

在北京等地區,除了掛葫蘆,端午這天還有貼葫蘆花的習俗。這葫蘆花是一種剪紙工藝品,一般是用紅毛邊紙剪成開口葫蘆,再在葫蘆上刻上五毒圖案,象徵着葫蘆把五毒收進,給人們帶來福祿(「葫蘆」與「福祿」諧音)。正如清.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所言:「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貼於門闌之上,以洩毒氣。」這種剪紙葫蘆花一般在五月初一貼上,到五月初五揭下來扔掉,稱為「扔災」,即消滅五毒。

「蛤蟆墨」是用癩蛤蟆加墨製成的藥物。過去每到五月端午這天,早晨天亮之前,許多人都跑到田野水塘邊捕捉癩蛤蟆(蟾蜍)。將捉到的癩蛤蟆帶回家,用墨錠(即墨條)從蛤蟆嘴裡塞進肚子裡至肛門處,待蛤蟆憋死後,再放在中午的太陽下暴曬。曬乾後的蛤蟆即為「蛤蟆墨」,據說可治多種疾病。當皮膚紅腫發炎時,將蛤蟆墨用唾沫稀釋敷於患處,可消炎去腫解毒,療效十分明顯,所以過去民間常把它當消炎膏使用。

端午節捉蛤蟆製藥,典籍中多有記載。如南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俗以此日取蟾蜍為辟兵(病),六日則不中用。」宋.唐慎微在《證類本草》中云:「蝦蟆味辛寒,有毒,主邪氣破症堅血癰腫陰瘡,服之不患熱病,療陰蝕疽癘惡瘡......生江湖池澤,五月五日取陰乾,東行者良。」唐.王燾撰的《外台秘要方》、清.顧祿寫的《吳趨風土錄》等也有類似記載。由此可見,捉癩蛤蟆製藥,有着久遠的歷史。而「蛤蟆墨」則是這些中藥中的精品。

「五毒圖」是以蠍子、蜈蚣、蟾蜍、壁虎、毒蛇五種毒蟲的形狀繪製的圖案。端午節在許多地方繪貼「五毒圖」,以辟毒蟲之害,這也是過去比較流行的習俗。

用「五毒圖」辟毒有多種方式。有的將「五毒」繪製到「辟瘟扇」上,相互贈送。如清.顧祿《清嘉錄》引吳曼雲《江鄉詞》小序云:「杭俗,午日扇上畫蛇、虎之屬,數必以五,小兒用之。」有的將五毒圖繡在香包上,在身上佩戴。如陝西咸陽一帶,過去在端午節時,兒童都佩戴癩蛤蟆形狀的香包,上面繡着五毒蟲圖案,當地稱為「疥毒子」。有的製作「五毒符」張貼。如在清代,每至端午,北京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硃砂天師印章,上繪五毒蟲作為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爭相購買,貼之於門首。也有的剪五毒圖案的彩箋,貼在門上。如清.顧祿《清嘉錄.五月.五毒符》記載:蘇州尼姑庵「剪五色彩箋,狀蟾蜍、蜥蜴、蜘蛛、蛇、蚿之形,分貽檀越,貼門楣、寢次,能魘毒蟲,謂之五毒符。」還有的在端午節這天穿五毒衣。如明代宦官史家劉若愚的《酌中志略》記載,自五月初一至十三日,宮內太監、宮女都穿着繡有五毒蟲圖案的五毒衣和艾虎褂子。兒童也在端午節這天穿五毒衣或五毒背心、五毒鞋等,以辟邪、免災、祛病、除害促進身心健康。

以上這些失傳的習俗,雖然在當今已難覓其蹤,但它們卻像掩埋在歲月長河中的珠玉,拂去歷史的塵煙,依舊閃閃發光。因為,它們曾是古人節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歷史文化鏈條中不可缺失的一環。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