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彥 火
王維心繫文學事業,他在《文學與教育》明言「治世之理想,一時一事也,不必執着:學問之功業,千秋萬代也,無他,以命殉之。」相反,在現實生活中,他卻沉湎於世俗功名的渾水而難以自拔。
活成了陶淵明的樣子,長出了陶淵明的心,去除藩籬,回歸自我,上山的「山」或許是他的心鄉──有些人在世上走一遭,便是為了「上山」、「歸家」這個結局。而隨着光陰逝去,眼下芸芸眾生,你與我與他,終將成為史書上的一抹不經意的筆色。唯獨留下來的,便是這顆不死之心罷了。
與此相反,王維的內心卻嚮往着摯友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境界。最後詩人還是摒除之前的妄念,回歸文學本色。
「深秋至,雲霧繚繞的東籬山腳迎來一位客人,已經年邁的雲起(王維)懷抱古琴,打算上山,尋訪故友。」
這是本書開頭的「引子」,到了尾聲,王維「他猛然想起枯淵的無弦琴,自己雖然嚮往,卻從未懂得其中真諦──原來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無弦所致無聲,或許正合天籟之音的清微淡遠。」前後呼應,若合節拍。
晚年的王維一洗鉛華,有慧黠美麗的明月相伴,最終覓到靈魂棲身之所──文心,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上山》一書通過描繪盛唐眾生相和自由開放的社會環境,試圖探討入世與出世、詩意審美與政治矛盾的調和之策:以兩個核心人物的對比,探討不同人生態度的軌跡--如何面對他人,如何面對集體,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對自我。
這也是作者自況「長久以來的困惑......以筆為戈,以文當歌,借抒古人之懷,可以知大地,可以明心鏡」。
作者吟光,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的人文學院研究生,曾以真名羅旭書寫文學評論,又以筆名吟光撰著幻想小說,爾今,她又穿透時光隧道,傍及歷史題材,以流麗的文字呈現:既有古典色彩,兼備現代筆法,融匯成這樣一部新意之作,令人刮目相看。
(《穿透古色歲月去讀王維──序吟光〈上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