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蝶
現時大約六十歲或以上的香港讀者,可能會聽過香港業餘話劇社(下稱「業餘」),因為它在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曾經演出了十六齣舞台劇和廣播劇,以及八十齣電視劇。在當年資源極為缺乏的條件下,劇社的產量不但非常驚人,而且水準甚高,參加者都是劇界翹楚和劇壇的明日之星。
一九六零年,戲劇前輩雷浩然召集了多位戲劇愛好者出席會議,商討成立一個劇社。翌年,「業餘」成立了。除了雷浩然之外,它還由當時的劇壇前輩譚國始和黃蕙芬夫婦、陳有后,以及五位後起之秀︰張清和慧茵夫婦、阮黎明和梁舜燕夫婦,以及陳淦旋創辦。相信這些名字對大家來說並不陌生吧?黃蕙芬是著名的「西太后」;陳有后既是電視演員,亦是眾多藝員訓練班學員的導師;張清是粵語片小生;慧茵是《小夫妻》的女主角;梁舜燕是仍在熒幕演出超過一個甲子的資深藝人;陳淦旋是《衛生與健康》的主持人。
至於在創社後加入的社員則有更多個我們熟悉的臉孔。前輩包括鄭子敦、鮑漢琳、駱恭、黃宗保等。至於當時的年輕一輩,今天已是著名的資深演員或戲劇工作者,包括鍾景輝、袁報華、陳振華、梁天、馮淬帆、湘漪、殷巧兒、朱承彩、黃霑、黃汝燊(Sunny哥哥)、毛俊輝、張之珏、鄭少萍等。另外,還有譚國始和黃蕙芬的女兒譚務雪和侄女黃友竹、雷浩然的女兒雷浣茜、陳振華的妻子邱麗冰、陳有后的妻子羅玉琼、鄧碧雲的女兒雷靄然等。至於更年輕社員的則有鍾景輝的學生,如劉達志、余比利和鍾靈浩等。可見「業餘」當年是一個星光熠熠和行當非常齊全的劇團。
雷浩然在半個世紀前成立「業餘」,主要是因為他覺得香港當時太少劇社演出話劇。他是一位有理想的戲劇愛好者,希望在劇壇上出力,便組織自己的劇團。於是,他召集一班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創立劇社。同時,他亦覺得要栽培後輩,便通過劇社由一班老前輩帶領一眾後輩演出。他更為劇社定下宗旨。他說︰「本社定名為香港業餘話劇社,顧名思義,就是想利用業餘的時間,以不牟利的原則,致力話劇運動,發揚戲劇藝術,以戲會友,聯絡感情為宗旨。」
雖然「業餘」只是一個業餘的劇社,但它的成績和建樹卻非一個普通業餘劇社所能媲美。它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便已經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將西方戲劇介紹給香港的普羅大眾,並且連續數年不定期地在電視現場演出舞台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劇壇資源短缺,劇社亦無獲得半點資助,但卻可以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內分別演出那麼多齣舞台劇和電視劇,為香港觀眾展示優秀有品味的戲劇藝術,引領觀眾欣賞高格調的舞台劇。
劇社不但匯聚了一群資深的戲劇工作者,更為香港劇壇培育了大量人才。它由一班劇壇明星級的前輩帶領,刻意地為香港培訓出一班香港劇壇,甚至早期的電視明星。它經常由兩代的明星級舞台劇演員同場演出,甚具承傳意識。
同時,「業餘」是令較廣大的香港觀眾首次認識中國戲曲以外的西方戲劇藝術的劇團,是香港劇壇的墾荒者,對推動舞台劇的影響至為深遠。可惜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劇社因為社員的各自原因而大量減少演出。到了一九七七年,它演出了最後一齣舞台劇《新清宮怨》後,便淡出香港劇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