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征
很久以前看過一部紀錄片,叫《永恒的威尼斯》(Venise, l'Eternelle ),是法國最有名的旅遊節目Echappe belle其中的一期。講的是本地人生活中的威尼斯。在這個片子裡,聖馬可廣場依然是主角,但不是我們記憶裡遊人如織的樣子,而是一塊水中央凸起的陸地,會在11月份漲水期時被一層薄薄的水幕所覆蓋。行走其上,你需要穿上一雙長長的雨靴。多數時候,空中還會浮着濃重的霧氣,並帶着冬季才有的冷淡味道。在這種場景中,威尼斯像是家裡沒客人時那樣,很自在。
從廣場出發,經過小橋可以到達周圍同樣被水泡着的房子。這些橋也喪失了移步換景的功能,成了送奶員每日清晨五點必須越過的障礙。節目為了展示送奶員的辛苦,還專門用了一個特寫,拍正在一級一級上台階的腳步,並收錄了奶箱小輪子磕到地面時發出的悶響聲。單調而沉重,這是生活的聲音。
當然,拍本地人的生活不意味着一定要迴避遊客。所以攝製組專門繞到背街的店舖,聽那些倒霉的小老闆抱怨自己的生意有多差。他們還會去採訪來威尼斯辦婚禮的外國人,由這些外國人再找到當地策劃婚禮的婚慶公司,詢問給外國人辦婚禮的瑣碎流程和其中發生的故事。
總之,這部紀錄片的一切都圍繞着當地生活展開。景致不再是景致,變成了此間的背景。就像一場大型窺陰活動現場,節目刻意避開了各種顯著的旅遊地標,展示了當地向遊人隱身了的日常生活。菜市場、居民樓和樓外曬着的被子都成了窺陰的最佳觀景台。讓人生愈深入愈快樂的隱秘的樂趣,這種快感是生理和心理雙重的。感謝這種快感,我們與當地迅速親近,並愛上了它。
最喜歡看這一類民俗旅行片就是這個原因。但最過癮的還不是看這類片子,而是看方言類的新聞。每次出行,安頓停當,晚上躺在酒店的床上看當地的方言節目。尤其是那些不上星的當地電視台放出來的家長裡短,簡直妙趣橫生。在杭州,我看《阿六頭說新聞》,在濟南,我看《拉呱》。在無錫,我看《阿福聊齋》。在廣州,我看《DV現場》。聽着聽不懂的方言,看着不了解的民俗,身處異鄉的感覺會十分強烈。這與旅行的目的最相配,因為旅行說白了就是尋找一種不同的感覺。用另一種生活來替代自己的生活。替代得愈徹底,人就愈快樂。
因此,這些方言節目只有在當地看才能產生最好的效果,一離開當地,樂趣就大為減弱了。忽然想起有次出海時的情景。當時船上正在播放一首音樂,是那種描述自然風光的風景音樂,混合着海浪的聲音,覺得美極了。後來回家再聽,只覺得粗淺而缺乏細節,算不得上乘的藝術。但在當時當地,這音樂似乎最相宜。想來,旅行中看方言節目和在特定場景聽特定音樂道理相同,一切都要相配。音樂要配合着場合,旅行要配合着當地的生活。這種生活,有時自己未必感受得到,需要借助民俗旅行片和本地方言節目作為導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