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嗓音條件不被看好的普通孩子,到成為被「音樂之神」眷顧的「中國新十大男高音」,郝幸娃的音樂之路從不是坦途。他二十年如一日堅持技巧訓練磨礪「人聲樂器」,不忘初心堅持歌劇這門「正功」,在挑戰新角色的過程中有所感悟,「我們首先傳遞的是情感和人性,其次才是聲音和技術。」
郝幸娃日前受香港歌劇院藝術總監莫華倫邀請,將於本月24及25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演出歌劇《丑角》,這也是他首次在港演出。「我去年曾來港為一項國際性音樂比賽做頒獎嘉賓,我喜歡香港,這裡的生活節奏快且品質高。香港作為國際化城市,經常有知名樂團和劇團的演出,觀眾對古典音樂的欣賞水平很高。」他說。
期待挑戰新角色
意大利現實主義歌劇《丑角》通常與《鄉村騎士》共同演出,《丑角》是根據一宗十九世紀末意大利發生的謀殺案改編而成。主角卡尼奧為戲班班主,妻子妮達背着丈夫與年輕的西爾維奧偷情。生怕東窗事發,妮達欲與西爾維奧斷交。同時戲班小丑東尼奧亦傾慕妮達並向她表白,可惜遭拒絕。東尼奧一心報復妮達,便轉向卡尼奧告發妮達偷情之事。怒火中燒的卡尼奧於台上表演時追問妮達並於眾目睽睽下手刃妻子。郝幸娃首次出演卡尼奧一角,強烈的戲劇衝突要求男高音的聲音富有張力,甚或在台上歇斯底里,這對作為「抒情男高音」的他具有一定的挑戰。出演新角色,無論是演戲還是和樂都需要時間去慢慢磨合,他已提前十幾日到港排練,全力以赴投入演出。
身為中央電視台評選出的「中國新十大男高音」,他曾多次參加中央電視台《民歌中國》、《天天把歌唱》、《四季音樂會》、《合唱春晚》、《新民歌演唱會》等節目。同樣,作為「中國文聯」的志願者,他也會去到全國各地慰問演出,6月剛為慶祝澳門回歸20周年在澳門獻唱,本月底還將赴廣州參與中國國際青年藝術周的開幕音樂會。工作行程以音樂會為主,再穿插着幾場歌劇演出。他坦承,演歌劇尤為辛苦,飛去歐美演出時甚至來不及倒時差便要投入排練,「每日都要練習兩個小時的基本功,學譜子的時間另計,要遵守嚴苛的生活作息,要戒口,要鍛煉身體......」生活少了些樂趣,憑藉一腔熱愛來支撐,因為「歌劇是對年輕演員最好的鍛煉」,「雖然男高音也上音樂會、上電視,但我們的『正功』是歌劇,放鬆歌劇的演出對我們是不利的。若是年輕演員只上綜藝節目而不練基本功,這個行業就廢掉了。」
磨礪嗓音二十年
郝幸娃現擔任美國紐約Premiere Opera歌劇公司副總裁、香港國際音樂交流促進會副會長、歐洲Global Bel Canto Art藝術家,世界著名青年藝術家計劃GeorgeSolti成員。他是美國紐約國際聲樂大賽唯一亞洲評委,第五屆蝴蝶夫人國際聲樂大賽金獎獲得者,莫扎特國際聲樂大賽最高提名獎,世界頂級歌劇計劃舊金山歌劇院Merola program簽約歌唱家,曾主演過《蒂托的仁慈》、《茶花女》、《賈尼.斯基基》、《燕子》、《拉.卡里斯多》、《藍色之旅》、《波西米亞人》等多部歌劇。
他出身於音樂世家,卻從小被父親認為不具備成為歌唱家的嗓音條件,臨高考前一年才成為了父親的學生接受聲樂培訓,並以專業第一的分數被中央音樂學院歌劇系錄取,師從王憲林與彭康亮教授,2006年畢業時再以亞洲第一的成績被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歌劇系錄取,再進入英國國家歌劇中心,成為該機構的首名中國人。在漂亮的履歷背後,是他二十年如一日堅持技巧訓練磨礪嗓音,在改造「人聲樂器」上花了很大的工夫。他由此建議熱愛歌劇的年輕演員要「不怕吃苦,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咬牙堅持下去」。
現時將歌劇演出重心放在國外的他坦言,無論在體力還是發音方面,中國人唱歌劇都毫無優勢,「人生就是這樣,每個行業都有頭痛之處,很多困難擺在眼前,一山又一嶺總要努力翻過去。就如現在,香港有些年輕人的價值觀和我們起了衝突,社會矛盾需要我們想辦法去修補,一味灰心是沒有用的。」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