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川妹子王小瑞逆風飛翔 願做中外影視文化交流使者

2019-07-12
■王小瑞在第72屆戛納電影節上走紅毯。■王小瑞在第72屆戛納電影節上走紅毯。

第72屆戛納電影節長長的紅毯上星光璀璨,在明星之後,身着一款金色晚禮服的好萊塢國際影業(香港)董事長王小瑞款款而來,那優雅的氣質絲毫不遜於台上的大明星。紅毯秀、頒獎典禮、慈善晚宴......這些天,王小瑞馬不停蹄穿梭在活動現場,與中外明星、導演或影視機構洽談,積極推動中外影視文化交流。近年來,王小瑞屢獲全球影視大獎,被媒體譽為中美文化架橋人。■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兵 成都報道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今年4月下旬,由香港中華文化總會、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香港與內地投資商務促進會聯合組織的香港工商科技文化旅遊界知名企業家考察團訪川。作為考察團的一員,王小瑞漫步在成都這座陌生而倍感親切的城市,思緒回到了60年前......

「當年,父親王存禮、母親吳美瑞分別是北京郵電醫院(今北京協和醫院)的兒科和眼科權威,為響應國家『三線建設』號召舉家南遷成都。」王小瑞說,1960年遷到成都時她才3歲,父母在一個小診所裡成為「萬精油」,年年獲評「五好職工」,她則在當地一所幼兒園上學。

隨後,三年自然災害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爆發,父母天天挨批鬥,她和兩個哥哥斷斷續續完成了學業。17歲高中畢業,王小瑞隨着「上山下鄉」的洪流來到四川最艱苦的北川縣當知青。在海拔4,000多米、呼吸都困難的地方,她經常背着很重的農具和種子上山種玉米,一呆便是三年半。

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傳到北川,但卻離考試時間只有一個多月了。王小瑞和另外三個好朋友一起白天拚命掙工分,晚上熬夜複習,在煤油燈下用一個月時間完成了所有功課的複習。王小瑞所在的生產隊離縣城有100多里,沒有車,四人只有徒步向縣城跋涉,直到晚上8點才趕到縣城。第二天,王小瑞終於參加了這場改變她人生命運的高考,成功被西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錄取。

大學畢業後,王小瑞先後在西南農大、西南財大任教,1987年被選為訪問學者赴美深造。為實現更高的人生目標,1990年王小瑞自費赴美留學獲研究生學歷,1999年取得美國公民身份。

「人生的前半段,幾乎在四川度過,經歷了無數風雨,權當是對意志的磨礪。」王小瑞說,這段豐富的經歷,為她今後的人生奠定了堅實基礎。

重拾心中「影視夢」

「金錢只不過是一串冷冰冰的數字,文化才有溫度和靈魂。」 王小瑞介紹,她於2000年回到香港,幫助丈夫打理公司,實現了兩家公司上市。如今,可謂事業有成、家庭幸福,但她沒有隨遇而安,而是重拾心中的「影視夢」。

2015年,王小瑞創辦了好萊塢國際影業(香港)有限公司,正式進軍影視行業。由她擔任聯合出品人兼統籌製片人的電影《凱拉》,是她近年的得意之作。

「小凱拉生病了,來自中國的姥姥準備為她拔火罐。站在旁邊的爺爺一看,以為姥姥要用這種愚昧的方式傷害小凱拉,於是立即打電話報警。」電影《凱拉(Kayla)》中的主人翁凱拉的家庭中,媽媽來自中國,爸爸來自美國。當凱拉第一次隨母親踏上中國土地時,父親卻意外身亡,她的生活從此被顛覆......

2017年8月,電影《凱拉》在四川都江堰泰安古鎮和熊貓谷等地拍攝,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個真實的中國。王小瑞是這部影片的聯合出品人兼統籌製片人,這也是她近年來推動中美文化交流的典型案例之一。

「近年來,內地的影視文化產業發展迅速,也出現了一些好作品,但與海外影視產業相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她表示,首先,內地影視要突破「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困境,實現商業、娛樂與人文、藝術的和諧;其次,內地健康向上的兒童影視作品缺乏,弱化了影視對青少年的影響力;然後,內地影視行業還需向荷里活等海外一流影視機構學習,學習他們講故事的方式、特效製作等先進技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