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6地珊瑚白化 白蠟仔「重災」

2019-10-24
■白蠟仔。 網上圖片■白蠟仔。 網上圖片

佔總面積57.6%近年最高 漁署擬明年展長期監察通報機制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明其道)近年氣候暖化令珊瑚白化現象在全球日益嚴重,被列入世界遺產的澳洲大堡礁,當中91%的珊瑚就曾經出現白化現象。有見及此,漁護署於2017年委託本地多間院校合作進行研究,為本港珊瑚群落「把把脈」。有關的「體檢報告」昨日出爐,漁護署和負責研究的學者均認為本港珊瑚群「體質」大致健康,33個主要珊瑚群中,有6個地方的珊瑚曾於2017年出現白化,其中白蠟仔珊瑚群的白化規模較大,白化面積佔總面積的57.6%,屬近年最高。學者指出,這是一個警號,建議政府建立更詳細的長期監察行動,獲漁護署接納。

漁護署於2017年委託浸大、教大、城大及中大合作進行為期18個月的香港珊瑚白化(coral bleaching)及生物侵蝕顧問研究,發現33個主要珊瑚群中,大部分都錄得超過40%的珊瑚覆蓋率,當中大網仔最高,覆蓋率近80%,整體情況理想。

半年後近乎全面自然恢復

然而,有6個珊瑚群,包括阿媽灣、阿爺灣、白蠟仔、珊瑚灘、橋咀東、橋咀北於2017年6月至8月間均出現珊瑚白化,白化面積介乎5.9%至57.6%,當中以白蠟仔情況最嚴重(見表),幸上述的白化珊瑚都在半年後近乎全面自然恢復;整體白化珊瑚死亡率僅3.3%。

至於珊瑚白化的原因?研究團隊成員之一、浸大生物系副系主任邱建文估計,2017年天氣異常,當年7月份的降雨量很多,導致海水鹽度變淡,由正常值千分之33跌至千分之19,令珊瑚的共生藻離開,形成白化。而白蠟仔當時更受到核果螺侵蝕影響,結果近六成珊瑚白化。

邱建文分析,雖然本港珊瑚群沒有出現持續的白化現象,且恢復程度及速度理想,但2017年的突發白化亦是一個預警,因為香港極端天氣日益加劇,降雨量劇增、海水變暖等情況亦相應增加,白化風險自然同樣增加。

影響海洋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

那麼珊瑚白化又如何?邱建文進一步解釋,珊瑚本身屬白色,大家所見的珊瑚五顏六色,是因其體內共生的海藻有不同顏色,並透過光合作用向珊瑚提供能量。如果共生藻離開或死亡,珊瑚就會變回本來的白色,並最終因失去營養供應而死亡。而珊瑚死亡,則無法支撐食物鏈及提供棲息地,終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

研究團隊提出4點建議,包括設立珊瑚白化通報機制、在可能出現珊瑚白化的月份更頻密監測水質及珊瑚健康狀況、建立珊瑚苗圃進行珊瑚移植、珊瑚白化「重災區」應減少人類活動。

漁護署高級海洋護理主任(東區)周永權表示,署方會接納相關建議,計劃明年在主要珊瑚區展開更詳細的長期監察行動,正揀選關注度較高及具代表性的珊瑚群地點;亦會考慮完善義務潛水人員發現珊瑚白化的通報機制,其他行動亦會陸續展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