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港大成立初創企 擬體溫為手機充電

2019-11-06
■馮憲平指,新技術有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港大供圖■馮憲平指,新技術有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港大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余韻)「轉廢為能」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重點。在工業生產、使用家用電器的過程中,均會產生低於攝氏100度的「低溫廢熱」,香港大學研究團隊看準「廢熱」的潛在價值,研發「直接熱充電電池(DTCC)」,將熱能轉化為電量。該研究成果已在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佈,並已申請多項專利及成立初創公司,未來有望利用人體體溫,就能為隨身智能科技產品「叉電」。

現代人生活離不開電子產品及電器,但機器運作時會產生「低溫廢熱」;而原生能源轉化為有用能源的過程中,亦有六成能源會以廢熱的形式浪費掉。故將「廢熱」循環再用,是極具潛力的發展方向。

低溫「廢熱」可轉化電能

港大機械工程系副教授馮憲平及其團隊,研發全新的「直接熱充電電池」,能在一般環境下將低溫廢熱轉化為電能。相關技術使用不對稱電極,以氧化石墨烯/鉑金為陰極和聚苯胺作為陽極,在毋須建立溫度梯度或熱循環下,在鐵離子的電解液中恒溫加熱下操作,其應用範圍甚廣,例如可將電池連接空調系統,將空調排出的廢熱轉化為電力;亦可將電池整合到大廈窗框上收集太陽能,為電致變色窗供電。由於電池厚度只有1毫米至1.5毫米,面積約1.5平方厘米,故可將電池貼在人身上「收集」體溫,為監測血糖、血壓等醫療監測工具提供電力。

馮憲平介紹道,有別於一般的充電電池,「直接熱充電電池」是一個可自行再生的能量轉換循環系統,當電池接觸廢熱或太陽熱力時,電池即自動充電和發電;當電池溫度降低至室溫後,將會靜待下次的充電放電循環。

馮憲平指出,新技術在低溫環境下,單一元件的熱電轉換效率超過3.5%,即有效把約3.5%的廢熱轉化成電能,在技術和理論層面來說均是個突破。他續指,回收低溫廢熱,將能顯著減少排放溫室氣體,有利地球的可持續發展。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