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 佛山報道)修例風波以來,無數藍黃共存家庭關係遭撕裂,彌合親子裂痕需求上升。過去5個多月,身為調解及衝突處理專家,香港「80後」女孩梁淑瑜格外忙碌。她為求助家庭創造一個坐下來傾一傾的環境,從立場之爭轉為發現彼此共鳴點和同理心,結果令人欣慰。在她經手的五十多宗個案中,九成反饋稱家庭矛盾得到緩解,親子關係改善。儘管調解的初衷和手段都無法改變各自的立場,但有年輕人確實不再不顧家人的感受而「上街」,「勇武者」亦不再激進,而家長也以更讓人接受的方式溝通。
投身社工工作十載的梁淑瑜自己也處在一個藍黃家庭,7個家庭成員,有兩人為「黃」。雖然相處方式把控較好,沒有發生過嚴重衝突,但家人之間也免不了偶爾爭吵。
她說,親子衝突直接引爆點各式各樣,比如有的孩子參加示威活動前,騙父母說外出露營或者聚餐。而在深夜回家後,父母發現了孩子試圖隱藏的口罩和頭盔。一場激烈的爭吵隨之而來,雙方的信任度降入冰點。
進入9月,社會撕裂更為嚴重,相關求助個案相應猛增。除了家長,多間中學亦尋求與梁淑瑜合作,希望能夠讓學生不要參與罷課,回歸正常學習。「過去3年間,我接手的親子問題主要在孩子沉溺手機、學業、零用錢使用、時間分配以及溝通衝突等五方面。自今年6月起,藍黃家庭在修例風波中產生的親子關係危機個案,迅速增加。」
做好調解 先坐低傾
梁淑瑜說,要做好調解,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環,要先讓孩子接受能夠坐下來談。這時,她會先做父母的工作,一定要先避開立場,誠心向孩子發出邀請。
同時,她也會嘗試和孩子溝通,表明她的工作不是為了教育他們,也不是為了讓他們放棄立場,唯一的出發點是為了家庭能夠解決矛盾,重新修好。這個工作往往需要做大半個月甚至一個多月。
梁淑瑜發現,在調解過程中,孩子往往首先會問調解人是黃或者藍,但她不會透露自己的任何立場,也不預設立場,這也是關鍵,否則調解很可能無法進行下去。「我會讓他們充分表達,比如談到示威和參與暴力活動,孩子們往往很興奮,怎麼上街,怎麼扔汽油彈。等他們說完,我會引導他們談談一些相關話題,比如遇到危險怎麼辦?身邊有沒有同伴被抓?如果你被抓後怎麼升學和走入社會?父母怎麼辦?」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逐漸認識到不理智行為對社會的破壞,對家庭關係的破壞。
她說,最終目的並不是解決上不上街、暴力不暴力的問題,而是引導孩子從父母的角度、從整個家庭的角度,讓他們在傾訴和聊天中找到共鳴點和同理心,讓愛成為調解的歸結點。「幾乎每一次調解,孩子和父母最終都會哭起來。他們需要的是傾訴和宣洩,之後,關係會明顯改善。」
九成個案 明顯改善
事實上,在調節中,梁淑瑜有時候也常和家長、孩子有共鳴點。比如,一次調節中大家聊到,在這種社會氛圍下,大家不敢出街,不敢拍照,不敢多說話,像逃難一樣。這種高度一致的認同感,讓在場所有人忍不住流淚,大哭起來。
5個多月,梁淑瑜經手個案五十多個,回訪顯示,有逾四十個親子關係得到明顯改善,比例達90%。她說,家庭需要心平氣和暢談,一個社會同樣需要,期待有更多不同層面的溝通平台,包括政府、示威者和社會各界,在溝通中紓緩矛盾,解決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