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從事小劇場創作,時刻面臨生存壓力。
2010年憑《莫扎特之死》在香港小劇場獎獲得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提名的梁永能,畢業於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在劇場浸淫十八年,成立拉闊劇團也已經有十五年。他憶及2004年劇團成立時在藝穗會演出,平均下來工作人員最後也拿不到一千塊的收入,根本不足以維持基本生活。「我覺得這是不妥當的,因為每個人都用很多時間去排練,但是支出和收入完全不成正比。」
2006年,Dymo唯一一次嘗試離開劇場到學校裡面當老師,三天就拿一萬到兩萬的收入,日子很是安逸。但一年半後,Dymo開始懷疑人生的方向,最後決定辭去學校的工作,回去重新做劇場,這時原有的團員中數人都因為家庭或生活而離開,只剩下兩三個人。2009年,Dymo打算完成一次大製作後將劇團結束,然而卻剛好遇上一次意外削減資源,被迫從空間較大的香港文化中心再次移到比較小的藝穗會。但是因為那次製作成本很高,Dymo計算過,即使全院滿座,最後也會虧掉八萬元。「要不停『找數』才可以讓這件事運行。」為了填補這個資金上的缺口,Dymo除了排戲,一天還要打三份不同的工作賺錢,最後卻積勞成疾,需要馬上動手術。康復之後Dymo硬撐到演出完成,幸運的是雖然短暫賠上了健康,卻也換得更加團結的團隊。
幾度幾乎放棄,若不是熱愛未熄,Dymo難以支持至今。到現在,劇團發展初上軌道,演出又獲得了香港小劇場獎的提名,也漸漸多了巡迴演出的機會,Dymo才得以逐漸將經營劇團轉為全職工作。
問黃俊達,是否思考過做戲劇的「出路」何在?「也沒有想過用戲劇來賺錢。」他說。雖然生存困難,他仍希望堅持小劇場的創作。一來,劇團規模小,巡演成本不高,更方便出外交流;二來,小才能夠保持靈活性,「我們沒有想過要變成一個大團,因為變成大的團就牽涉制度,很多東西會變得公式化,大家就會失去了那份真。」他憶及從前暑期在牛棚排練,沒有冷氣十分難捱,但大家心中熱情高漲,把所有不利條件當作磨煉。「小劇場的吸引之處是離觀眾很近,可以大膽嘗試很多東西,有很多可能性。劇場最重要的元素是人,一班有火有熱情的人聚在一起,劇場就是需要這種氛圍。......現在我們劇團,大家都可以隨時離開,也可以隨時回來。劇場付出的時間很多,但收入很少。我們的終極目標是找到創作的體系,可以有系統地感染人去創作,尋找怎麼用工具表達自己。而劇團,就是這班人保持單純地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