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斌 博士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行政長官日前公佈10項民生政策新措施,涉及港幣100億元經常性開支,有人旋即指這是收買人心的舉措。我認為無必要揣測政府的目的,因為只要措施能讓真正有需要的人受惠,並讓大部分人滿意,那便是好事,值得支持。
事實上,引起社會紛爭的原因很複雜,更不只是一、兩件事件,但最多人認同激發民怨的最大禍根,便是貧富懸殊、房屋短缺所引致的深層次矛盾,必須盡快除掉。今輪措施大都是針對這些問題,且跟前幾輪一次性紓困措施不同,當局願意落水作出長期承擔,看得出政府確有決心扭轉局面。
10項措施中有兩項與長者有關,但已涉及67億港元,佔今次額外開支近七成。這不難理解,因為根據政府於去年12月公佈的貧窮報告,貧窮人口已突破140萬,是近10年來新高,當中長者達36萬,平均每3個老人便有一個貧窮,確實令人心酸,亦反映安老扶貧政策未能跟上人口老化的步伐。今次措施合併兩項長者生活津貼並提升資產上限至50萬的做法,預計會有15萬名長者因而受惠。
另外,我一直贊成長者兩元乘車優惠的措施,因有助鼓勵老友記多活動,令身心更健康,長遠對社區發展也有好處,而今次放寬至60歲的做法,對一班上了年紀仍堅持繼續外出工作的年輕長者來說甚具鼓勵作用,亦有助刺激他們外出消費的意慾,絕對是好事。
措施中亦有3項與房屋有關,包括政府一直避談的租津和租務管制。香港一直是重置業、輕租住的社會,但當房屋的供應大落後未能滿足需求時,租金措施對遲遲仍未「上樓」的基層市民來說,未嘗不是「止住咳」的藥方,但實施起來有一定難度和顧慮,政府必須有周詳計劃,否則容易引起反效果;長遠而言,加快尋覓土地及興建公營房屋依然是最治標的靈丹,政府絕不能怠慢。
在眾多措施中最引起爭議、並且最「突然」的相信是劃一打工仔放公眾假期的做法,聽說公佈前勞顧會的成員也不知道。改善勞工福利是大趨勢,加上人力資源結構已改變,一些過時的勞工條例要調整也無可厚非。但增加假期始終涉及經營成本,需顧及企業的實際承擔能力和市場環境。以往有政府研究指,每增加一天勞工假期,開支便增加3.7億元,增加5天便是18.3億元。除了成本,人手安排亦是難題,不少零售業及食肆均採用勞工假期,以往已經常請不到人,增加假期對營運及服務會造成一定影響。商界向來不是鐵板一塊,面對社會重大危機會願意承擔更多以共度時艱,但中小企及服務性行業確實是今次社會運動的最大受害者,可說是自身也難保,加上增加侍產假才剛實施一年,產假又勢必會延長,此時提出增加法定假期變相踩多腳。建議還是交由勞顧會從長計議,欲速則不達,必須平衡各方的意見及需要。
撐企業、保就業、穩信心固然是當前的急務,但解決深層次問題亦變得愈來愈迫切,政府亦自知避無可避,必須大刀闊斧地改變現狀才有出路,調整以往不干預、一味講求量入為出的理財哲學和管治思維是絕對可以理解的。然而,去年度財赤預計會高達幾百億元,雖然有萬億元儲備要應付並不難,但今次始終涉及過百億經常性開支,加上人口老化趨勢難以逆轉,相關支出一定會愈滾愈大,只靠食老本有可能造成長遠的經濟困局,故政府在盡快平息社會風暴的同時,亦應從速為香港尋找新的增長動能,方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