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字裡行間】童年記憶

2020-01-21
■一看封面,便知是香港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作者提供■一看封面,便知是香港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作者提供

黃仲鳴

月前,在這欄介紹過一部書:《香港記憶》。這本書為合著本,編輯辜健。內容多屬回憶香港街道,有不少佳作。我書齋還有部《我們是這樣長大的》,一看封面,黑白照,一班孩子坐在街邊的長_上,或一人捧書,或爭看一部書,便知這是上世紀香港的五六十年代。

這照片,似曾相識,那些小童,無論髮型、無論穿荂B無論盯書而看的樣子,俱像極了年輕的自己。不錯,我就是那麼長大的,那應是一九六ま年代吧,我愛流連這些橫街窄巷的書檔。小童看的書,應是連環圖。我們不少的知識,都是從那裡吸收過來的。未看《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那些英雄好漢,那些大將謀士,那些妖精魔怪,就這樣印進腦裡。

這也是「合體書」,知名者不少,如黃碧雲、淮遠、綠騎士、黃仁逵,和已逝去的老友吳昊口述、黃曉筆錄的〈那一天我從天星碼頭經過〉等等「小文」,讀他們的文章,我好像已回到該年代。

當然,最難忘的還是街邊的書檔。那些租書檔,除了連環圖外,還有武俠小說。猶記得,我識字識書時,金庸的《倚天屠龍記》在報上連載一個星期後,便輯成一本小冊子,售價好似是三毫或五毫,租金一毫或毫半,這對我們來說,因要押金,太貴了,於是三數同學湊錢租回來看,出押金的先看,閱者每人出五仙,這實在是划算得很;至於連環圖,則坐在街邊看。有些檔主「可憐窮家小孩,共看一冊亦不驅趕」。

書中有篇講及公餘場,這是當年戲院的一大特色。何謂公餘場?即每日下午的五點半場。五點半,下班時間;五點半,未吃晚飯的時間;很多人乘此空檔往戲院消磨。而戲院推出的「公餘片」,全是舊片,票價也低廉。雖然低廉,對我們來說仍是昂貴。當年有不成文規定,大人可攜一小孩入場,坐於大腿上觀看。於是我們在入場處,苦央不相識的大人帶我們入去。結果,整個小孩時代,我們看了不少陳舊的西片、大片。最記得連首輪片《桂河橋》、《賓虛》都是用這方法入場的。我們一入去,便找空位坐下,沒有座位便坐在地上,十分過癮。

那篇文章的主角是女孩,要母親帶入場,她可沒有我們男孩那般的大膽、面皮厚。綠騎士的〈我家有七十二房客〉,描繪看電影的一幕好「神奇」,比我們借人入場還大膽:

「看電影,兩張票,十個人,趁入場人擠時湧進去。也不在乎破舊的椅子吱吱咯咯,滿是蝨子。理他是哈姆雷特、七屍八命或無頭東宮生太子,都全盤照收。」

就是那樣的「文化氣候」,養育了我們那一代人。是書有不少舊照,都是新聞相片,一路翻看,思想便回到了那年代;相片褪色,思想沒有褪色。

另訊:草此文時,驚悉同文興國先生,不等福鼠到來,竟鶴駕先歸;那種悲痛,筆墨不能形容也。嗚呼哀哉!伏維尚饗。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