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東非洲的蝗蟲和中國的蝙蝠

2020-02-07
■東非爆發蝗蟲災禍。 美聯社■東非爆發蝗蟲災禍。 美聯社

今年氣候反常,中國東部出現了低溫、連續微雨、沒有晴天的天氣。非洲的東部則出現了炎熱乾旱的天氣。印尼的爪哇島也出現了罕見的大水災。澳洲北部下暴雨,歐洲南部地區的極度高溫和乾燥,出現了世紀少見的森林大火。氣候反常,導致了中國的新型冠狀病毒迅速擴散,執筆時已經有2萬8千多人確診染上了肺炎。

1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上發文,初步判定進化來源為寄生在果蝠的HKU9-1冠狀病毒,推測武漢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如同導致2003年「非典」的SARS冠狀病毒一樣,新型冠狀病毒是從蝙蝠到人的傳染過程中很可能存在未知的中間宿主媒介。

1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會上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是武漢一家海鮮市場非法銷售的野生動物。同日,北京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寧波大學及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學者聯合攻關,指出蛇是最可能攜帶2019-nCoV病毒的野生動物。這說明了,長期的低溫陰雨天氣,有利於HKU9-1冠狀病毒在不同動物物種之間傳染。病毒的基因排列會產生突變,低溫和高濕、缺乏陽光照射,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和條件。蝙蝠的糞便,如果被其它動物接觸,就會患上了冠狀病毒,野生鳥類和動物受到了感染,再被人類捕捉了,運到街市販賣,所有的運輸工具都會沾上新型冠狀病毒,販賣和運輸者都會中招。

無獨有偶,東非爆發25年來最嚴重的蝗蟲災禍,1平方公里就有1億5千萬隻蝗蟲飛來飛去,吞噬農作物。牠們一起出動可在一天內破壞夠養活2,500人的食物。根據英國天空新聞網(Sky News)報道,東非蝗災肆虐的範圍相當於一個半大倫敦地區的面積,肯尼亞是受蝗災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

肯尼亞政府間發展管理局(IGAD)表示,隨着風勢而來的蝗蟲群一天內可以飛行100到150公里。造成蝗災的沙漠蝗蟲被認為是最危險的蝗蟲品種,已經在索馬里、埃塞俄比亞、蘇丹、吉布提部分地區造成災情。南蘇丹和烏干達很可能是下一個遭殃的國家。

在沙漠急劇繁殖的蝗蟲大約有一根人手指的長度,當地官員表示,目前肆虐的蝗蟲屬「沙漠蝗蟲」(Desert locust,Schistocerca gregaria),在地球存在超過3千年。在《聖經》的出埃及記中,蝗災也有記錄。蝗蟲的生長和繁殖,都在非洲的沙漠,非洲東南部在嚴重旱災衝擊下,水位降至25年來最低,導致世界最大瀑布維多利亞瀑布成為細流。科學家懷疑是氣候變遷造成瀑布乾涸。在炎熱和乾燥的氣候之下,蝗蟲感覺到沙漠的環境不再適應牠們的生存,牠們就會拚命進行繁殖,並且向比較低溫的地方遷徙,尋找比較適合牠們生長的環境,沿路所過之處,吃光東非的農作物。

根據中國的歷史記錄,蝗蟲和其它的瘟疫,會互相交替地出現。2007年發表的一篇論文,研究了中國1千年的記錄,得出相似的結論:如果氣溫升高,中國的蝗災會減少,因為蝗蟲數量「超過歷史紀錄的年份一般濕潤偏冷」。中國今年秋季開始,連連下雨,沒有陽光,溫度較高,所以絕對不會出現蝗災。但會因為高溫和潮濕的天氣,助長了蝙蝠身上的冠狀病毒的繁殖速度,結果病毒在溫暖的11月份大爆發。

糧農組織的克雷斯曼指出:所有國家都要針對氣候的各種可能變化,做好自然災害準備。非洲的蝗蟲和中國的冠狀病毒,其實都是拉尼娜現象的衍生物。厄爾尼諾現象持續了幾年,接踵而來的是拉尼娜現象。北極的冰山融化,寒冷的潮流通過白令海峽,流經日本西面的海面,再進入台灣海峽,寒流因為含有較多的鹽類,比重較高,進入日本海以南,就沉到了海底,太平洋中東部海水底部溫度都比較低,這就造成了中國東部比平時溫暖和多雨,出現沒有太陽的天氣。這股潮流繼續前往馬六甲海峽,然後湧向東部印度洋,這樣造成了印度洋東邊的海水溫度比較寒冷,印度次大陸不斷下雨。而非洲東岸的、印度洋西部海水溫度比較高,東非洲出現了100年的大旱災。非洲東部有一條德拉肯斯山脈排列在非洲的中部,由西北向東南走,德拉肯斯山脈把大西洋自西方吹過來的颱風和雨水統統擋住了,山脈以東的東非洲非常乾旱,非洲南部以西地區則出現了水災。

非洲東岸的蝗蟲、中國武漢的蝙蝠,成為了人類災難的源頭。天氣暖化,是由於二氧化碳排放過多所造成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各國人民必須要同心協力合作,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共同保衛地球,切不可因為出現了天災,還在挑撥離間,製造對立,落井下石。這樣就只會使得災難更加嚴重,最後是整個地球的人都會吃苦頭。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