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數據生活 > 正文

疫境保命至上 新iBond銀債有得諗

2020-03-02
港府發行的4批銀債有3批仍未到期,因此未知最終派息率。圖為2016年特區政府推出首批銀色債券。 資料圖片港府發行的4批銀債有3批仍未到期,因此未知最終派息率。圖為2016年特區政府推出首批銀色債券。 資料圖片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政府提出年內再發行通脹掛u債券(iBond)和銀色債券(Silver Bond),總額不少於130億元,同時又將公共年金的入場門檻降至60歲。這些相對保守的投資工具,分析認為在現時疫境保命至上的環境中,相信會有一定需求。事實上,現時通脹回升,iBond回報已勝過港元定存。趁新批iBond及Silver Bond公佈發行詳情前,今期《數據生活》將比較兩者以往回報表現,投資者不妨參考是否值得入手。■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翠媚

政府由2011年至2016年每年均有推出總規模100億元的iBond,旨在為市民提供應對通脹的投資選擇。回顧2011年,受累香港低息環境、通貨膨脹加劇,政府憂慮或削弱本地家庭儲蓄的購買力,因此推出首批iBond,而本港在2011年全年平均基本通脹率為5.3%,是近10年通脹率最高的1年,其後逐年回落,至2018年才回升。

iBond回報勝港元定存

iBond是一種三年期港元政府債券,每半年派息一次,息率分浮息及定息,浮息與香港最近6個月的通脹率掛u,定息1厘,最終派息率以高者為準。而參考首6批iBond派息率,每半年派息一次的派息率未曾出現最低的定息1厘,派息率最低曾見1.02厘,最高曾見6.08厘,若要數派息最多的,肯定是iBond 1,每手10,000元,3年收息共1,358.16元。

因應iBond投資回報與通脹掛u,而本港全年平均基本通脹率自2011年逐步回落,平均基本通脹率由2011年的5.3%降至2016年的2.3%,而通脹率愈低亦意味回報愈低。根據政府最新預算,料本港未來數年基本通脹率平均為2.5%,換算下新一批iBond的回報,或與分別在2014年及2015年推出的iBond 4及iBond 5相若,而2014年及2015年基本通脹率平均分別為2.5%及2.3%。

而iBond 4及iBond 5持有人在三年期到期後,每手10,000元,分別獲得利息856.96元及623.01元。若套用在現今環境下,將1萬元敘造港元定存,現時普遍銀行1年期港元定存年息約2厘,假設3年存息不變,料首年可獲利息200元,複息下可獲約612元利息,比較之下仍以iBond 4及iBond 5回報較優勝。

首批到期銀債收息678元

至於銀債方面,政府發行的4批銀債有3批仍未到期,因此未知最終派息率,但政府有包底3厘回報,也勝過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的港元定存。而參考首批2016年發行、已到期的銀債,每手10,000元,3年共收息678.89元,比起同年發行的iBond 6,3年共收息617.16元,銀債多收息近62元,而因應政府今年擬一齊推出iBond及銀債,意味長者可如2016年般兼買銀債及iBond。

參考政府過去6批iBond,每次總規模均為100億元,而過去4批銀債,每次總規模均為30億元,料是次政府擬發行總額不少於130億元的iBond和銀債,料將是100億元iBond及30億元銀債,由於以往iBond及銀債都曾錄得超購,未知是次會否加碼。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