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路地觀察】保體溫抗疫

2020-03-18

湯禎兆

近期讀到新聞,說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發現,每10年人體溫度就會下跌0.05℉。以前的研究一向認為人體溫度一般為37度,不過隨着時代轉變,這個在1800年的發現已非定律。現在的體溫更愈跌愈低。

這當然特別適用在城市人身上,我們長期逗留在空調間或暖氣間,對四季的感受少了,身體不再需要常常根據天時氣候來調節體溫。另外就是缺乏運動、常食生冷等等。這都與從前的人多以勞力為生,包括種田,大相迥異。

大家都知道,體溫愈高,免疫系統愈強,發燒就是要身體更強。另一個角度看,就是因此而令孩子體溫較高,老人家體溫較低。體溫低一度,新陳代謝就是差12%,相反亦然。

有朋友的孩子住村屋,多運動跑山,不怕太陽,整天跑跑跳跳,不吃雪糕不准吃冷飲(還是會有人生樂趣的,不要太擔心,哈),體溫常有37度,學校已會緊張,但現實是他從來都很少生病。四肢肌肉發達,腦袋發展也是,就是標準的健康小孩--沒有黑眼圈、沒有戴眼鏡、不會手腳無力。

溫度除了是物理溫度,也有化學溫度,即中醫所說的熱性。一塊薑你冰了它,它還是熱性薑。同理,水果寒濕,你煲熱才吃,還是寒濕。除了保持自己的體溫,飲食也要小心避開生冷,不宜多吃。尤其是清熱的湯水,天氣還未回暖,看到很多人煲羅漢果或菜湯,真是一額汗。

近期防疫,最重要其實就是保體溫,而非殺毒殺菌。穿得夠,不亂吃生冷,勤曬太陽,最好晚上泡泡腳。為何同一桌有人感染,有人沒事?一定與個人體質有關。現代醫學角度也講解過,可以沒有發過病,但血液裡有抗體。人的免疫力可以是強得打了一場仗,而體溫必屬關鍵。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