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民政協 > 正文

新的歷史機遇 從改革開放到大灣區建設

2020-03-26

詹洪良久居香港,直到80年代才第一次回到內地,當時80年代香港正蓬勃發展,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內地則剛剛開始改革開放,被問及他為何選擇在當時回內地投資建廠,他直言,哥哥79年就回到內地發展,了解到當時生活水平相對落後,便希望能夠回去做一些實事,幫助家鄉發展,同時,也可以解決當時香港勞動力短缺且成本高的問題。

三十多年前已踏足內地做生意的他,一直以來也見證着內地的巨大發展變化。每當提及家鄉的發展變化,詹洪良絲毫不吝嗇讚美之詞,他說:「我老家在浙江台州,以前做生意時從杭州趕回老家要坐16個小時的車,耗時長,路也不好走。到了2000年以後回家就變得很方便了,現在高鐵3個多小時就可以直達台州。」相較之下,1996年去孟加拉建工廠,至今也已有將近20年,其發展變化卻遠不如中國內地。一方面,從工資水平來看,1987年到東莞建工廠時,工人的工資只有兩百多塊,生活水平也較低,到現在歷經三十多年的時間,工資翻了將近十倍,已可以達到四五千左右。但同樣在孟加拉國建廠後,這幾十年間工資水平並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還是維持在人均100美金不到,約合港幣六七百塊一個月。「可以感受到,四十年來的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生活的質素,感受到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從一開始在家鄉建立工廠,現也涉及如地產、酒店、商場等服務行業,詹洪良表示,當初回到家鄉投資是正確的抉擇,看到美麗的浙江能夠在短暫的時間內發展得如此迅速,無論是對家鄉還是對自己都是一個共贏的局面。

提及當下新的發展機遇,他表示,香港本身具有很多優勢,如法律,金融等多方面都具有完備的體系,又有很多知名高校可以帶動科學技術的發展。但許多科研計劃都被去年的政治活動所影響,他希望,老師、同學能夠放下歧見,大學可以專注於科研,但不能閉門造車。「中央為我們創造了很好的條件,隨着交通網絡的打通,粵港澳大灣區各個城市間可以便捷的互通往來,很多機遇也在其中萌生。」他寄語年輕人,未來應多了解大灣區每個城市的發展定位,為美好的未來多做一些切實可行的事情,借鑒40年來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集中力量發展經濟,才能提高生活幸福指數。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