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詩語背後:我的小南海故事(上)

2020-04-07

■ 江 鄰

戊戌年春節,回老家過年。掐指一算,當初離開家鄉外出求學已經四十年了。雖然中間時有返鄉,但終究離多回少。看蚍翿x而又陌生的風物,一種滄桑感油然而生,遂打算寫一組關於故鄉的文字。

當時並沒有系統的寫作計劃。兩年來,陸續寫了《灰千梁子》、《武陵仙山》、《把盞臨軒讀族譜》、《斑鳩窩.偏東雨.竹涼席》、《天命流年》、《武隆印象》、《蓬江古鎮》諸篇。這些是直接描寫故鄉山水及人生感悟的,其他還有《成都印象》、《陳家祠新說》、《一路無座到香江》等文,也與故鄉有關。

這篇小南海,本是在計劃中的,只是沒想到會拖這麼久才動筆。好幾篇未曾計劃的都已成文,卻把小南海擱了下來。心想,這片山水存在一百多年了,早一天晚一天寫,大約是無關緊要的吧。而且我要寫的小南海,心中早有溝壑,好比私下珍藏的一塊奶酪,何時拿出來享用,還不是自己說了算。

小南海原名小瀛海,位於重慶與湖北交界的黔江區東北部,是地震留下的堰塞湖。據《黔江縣鄉土志》記載:咸豐六年五月壬子,地裂山崩,塞斷溪口,夏雨不通,瀦為大澤。延袤二十餘里,田土盡被淹沒。有小山成島,島上有寺,水盛時浸漫,宛若石魚。

一個多世紀以來,這裡風清雨沛,遠離城市,人煙稀少,生態自然修復,形成了融山、水、島、峽諸風光於一體的旅遊勝地,人稱「深山明珠」。小南海湖面並不大,但蜿蜒數十里,深入群山之中。放眼望去,秀峰環列,溪水潺然,湖心小島茂林修竹,古剎隱隱,水面鷗鷺齊飛,波光粼粼。朝輝夕陰,四時各異,宛然一片仙山瓊海景致。

何時瀛海落深山

山似盤龍水似煙

煙裡風光看不足

輕舟踏浪入雲天

同一片地方,不同的人看到的風景並不是一樣的。即便同一個人,不同時間來看,所見所想也會不一樣。時人說起小南海,多是讚其絕美風光。而對於家鄉這片青山綠水,我的心境終歸與一般遊客有所不同。記憶中的小南海,多是跟自己成長有關的事情,風光倒在其次。這樣的視角,每每情由景生,漫溢茪@種追憶的感覺和緬懷的味道。

我最早接觸小南海,還是少年時代。小南海地屬後壩鄉,與我所在的石會鄉一山之隔,翻過十幾里山路即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黔江人民學習大寨精神和紅旗渠精神,在無數山頭大造梯田的同時,也下決心修建一條引水渠。1973年3月,從小南海到黔江縣城,長達二十多公里的南海堰工程破土動工。

南海堰工程,在當時的黔江縣可是件大事。歷經八年時間,由二十個受益鄉鎮抽調一千九百多名民工修建主體工程,投入勞動力四百七十萬個工日。工程完成後,全面解決了沿線鄉鎮人畜飲水問題,並灌溉農田一萬二千餘畝。更重要的是,南海堰作為黔江城幾十萬人的主要飲水來源,被稱作黔江各族人民的生命之渠。1981年南海堰開通時,黔江正步入改革開放新階段,城鄉用水量大增,石城黔江的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依依碧水白雲邊

越嶺翻山只等閒

百萬愚公一號令

石城從此譜新篇

南海堰蜿蜒於崇山峻嶺之間,被譽為中國西部的「紅旗渠」。工程開建時,我才八歲,自然不會親自參與。但是,那是當時最熱門的話題,家裡也有親戚被抽調到工地,不時聽他們講起工地上的故事。當時的條件自然是艱苦的,工具也是簡陋的,扁擔、籮筐、鋤頭、鋼釬......民工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一方方泥土,一塊塊山石被化整為零,肩挑背扛,一一運走。渴了,喝幾口山泉水;累了,在樹蔭下歇一歇。婦女們也跟男人一樣,用自己的汗水,揮灑戰天鬥地的豪情。

南海堰的建成,不僅使數以十萬計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迄今福澤綿延,而且,這也是後來被概括為「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黔江精神的有力體現。它作為一座精神豐碑,永遠被人銘記。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興修水利,歷來被視為造福千秋的事業。這一文化傳統對我的啟蒙,正是始於南海堰。關於南海堰的記憶,成為我後來判斷人生意義的一個重要參照系。每當對某項工作或某段經歷的價值表示質疑時,我都會習慣性地說,還不如去實實在在修一座水庫,造福當地百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